泸州老城东西南北 , 南城在城区的过去面积并不算大 , 更多临近郊外 , 过了永丰桥风景一片田园惬意的风光 , 成为明清及民国老一辈泸州人春游首选之地 , 也是最早的农家乐雏形 , 当地民间谚语有“观花望景到南门”的说法 。
文章图片
但是延伸出来的区域 , 又显得无比开阔 , 今天给我们的感觉是 , 相对于北城而言 , 南城显得市井气息更加浓郁 , 实际上还是对它过去了解不多 , 虽然在明清和民国时期 , 这里不是泸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却藏着许多泸州的历史人文往事 。
文章图片
老南城东临长江 , 与今天的‘沙茜半岛’隔江相望 , 西南方向后来成为连接大山坪之处 , 老一辈的习惯称为南门内和南门外 , 明朝则叫南角头 , 三星街并非南城的分界线 , 其实今天应该归拢到重百苏公路一带更合适 。 内外之分就是以永丰桥为界限 , 如今酒城宾馆过去一点 。
南门外有一个地方叫“马窝子” , “马窝子”是地名 , 说是街那是不合适的 , 它是以前木匠街尽头的一段 , 也就10米左右 , 宽2米 , 此处早就不存在 , 木匠街改了以后 , 知道马窝子的人 , 不是老泸州人就是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南城人 。 因为属于拆迁的地段 , 并不起眼 。 再加上遍寻泸州地方志也不见记载 , 只是老一辈人有说它的来历 , 以前是养马的地方 , 还是跟官家饲养的 , 就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 。
文章图片
虽然“马窝子”无处考证 , 但是这里在民国时期 , 却出来一位让泸州人骄傲的人物 , 他就是“淞沪会战”中牺牲的第20军135师805团团长林相侯 。 我想恐怕很少有泸州人知道他 , 今天必须来给大家普及一下 , 这些英雄才值得我们记住 。
当年南门外马窝子是农村 , 林相候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 遗憾的是 , 我们今天甚至不知道他具体出生的年月 , 以及他的成长经历 。 只知道少年时为生活所迫于1920年从军入伍 , 在杨森任川军二十军第九师师长驻防泸州时任弁兵([biànbīng指旧军队中的低级军官和士兵 。 )随后任杨森公馆的勤务兵 。 在杨森任四川督理时 , 参加了成都四川陆军讲武堂的军事学习 。 毕业后任杨森部警卫大队排长、营长、上校团长等职 。
文章图片
看得出来 , 因为没有背景 , 林相候是一路从小兵做起的 , 但是看到他升迁的轨迹 ,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能力强 , 上进的人 。
八年抗日战争中 , 四川有三百五十万军人出川参战 , 六十四万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 , 均占全国之首 , 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四川作为大后方 , 为八年抗战提供的财政粮赋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四川人民同全国同胞一起 , 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
而我们泸州的老一辈川人 , 个个铁骨铮铮 , 用袍哥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拉稀摆带” , 林相候就是其中之一 。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泸州南城“马窝子”,来历成谜,却出过一位响当当的抗日英雄】根据他牺牲时是1937年 , 正好37岁的年龄 , 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出 , 他应该是1900年生人 , 二十岁当兵 , 17年的戎马生涯 , 他为自己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
那是1937年的7月 , 当时已经是团长的林相侯 , 奉命调赴上海抗日战场 , 在当年的10月15日夜 , 所在的401旅802团进入温藻滨地区(今上海市嘉定县) , 与日寇指挥的第九师团和禁卫师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 翌晨日寇凭借飞机、大炮的优势 , 向林相侯部发起猛烈的攻击 , 他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 , 屡挫日军 。
傍晚 , 日军又组织了强大的兵力进攻 , 在关系阵地存亡的紧急关头 , 他身先士卒、冲出战壕与敌人英勇拼杀 , 不幸头部中弹 。
文章图片
在生命垂危之际仍怒目圆睁 , 手指前方 , 示意官兵们奋勇杀敌 , 绝不丢掉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 林相侯是川军在淞沪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团长 。
到了1988年 , 12月29日 , 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林相侯为革命烈士 。 他是我们泸州抗战中为国捐躯其中一人 , 江阳沽酒客在想 , 如果不是我喜欢和一直在对本土人文的研究和挖掘整理 , 恐怕也不知道他是谁 。
- 【爱历史】吴敬中会笑沈醉短视:我的玉座金佛能抱着跑,你种七千株杉树有啥用?
-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纣王,竟不是史书中记载的那个样子
- 【游戏迷】“吃鸡”升级车皮来了,5级解锁尊享语音,6级可以“炫目登场”!
- 【就爱时尚】会打扮的女人才不显老,这里有3点她们的穿搭秘诀,优雅到骨子里
- 【就爱时尚】双拼色短裙套装,职场美女的最爱
- 【爱历史】三国里典韦的武力值其实是很高的
- 【历史故事】三国时期的司马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 【爱历史】有一梁山好汉得知宋江死亡的消息后,再次造反,决心为其报仇
- 【历史故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那么要是最高统治者熊呢
- 【爱历史】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