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曹操的“唯才是举”

中国历史上普及率最高的朝代 , 非三国莫属 。 一方面是历朝历代关于三国的故事和民间话本数不胜数 , 另一方面是明朝诞生的奇书《三国演义》对于三国历史的描写 。 这两者都让汉末三国这段历史普及率实现了跨越般的飞升 。 当然了 , 如果要在这段最知名的历史中找到一个最知名的人物 , 却也不那么简单 , 关羽、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 , 在大众中都拥有无数的粉丝 。 但如果要说三国人物中谁最复杂 , 谁最具争议性 , 那就非曹操莫属了 。 仁义和奸诈、冲动和谨慎、聪明和愚蠢等等完全相反的词语在曹操身上和谐共存 , 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交汇出现 ,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 , 很多三国爱好者认为曹操是一个重视才能胜过重视出身的君主 , 即所谓的“唯才是举” , 但如果真的去了解曹操在用人上的一系列举措后 , 就会发现这句话并不怎么靠谱 。
【历史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曹操的“唯才是举”
文章图片
下面 , 咱们就来聊聊曹操的“唯才是举” 。
建安十五年 , 也就是公元210年 , 曹操发布了《求贤令》 , 诏令最后一句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 唯才是举 , 吾得而用之 。 ”他发布这道诏令 , 是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 。 “唯才是举”由此得名 。
那么 , 曹操是不是真的“唯才是举”呢?实际情况可能要残酷很多 。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麾下的人才构成 。 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 , 曹操麾下的文武力量主要有以下一些人:
【历史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曹操的“唯才是举”
文章图片
以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为首的谋臣集团 , 这五人被称为曹操五大谋臣 。 在这几个人中 , 荀彧和荀攸叔侄出身于颍川荀氏 , 这个家族在东汉王朝的官僚集团内部一直属于顶尖级别的士族 , 常年盘踞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郭嘉跟二荀是同乡 , 而郭氏是东汉王朝内部掌握司法部门的家族 , 历代都担任司法部门的主管官员;贾诩和程昱 , 前者的家族是凉州地方豪强 , 贾氏也是常年担任九卿的士族 , 后者的家族在其家乡的地方官员上也频繁活动 , 可以说方面大员 。 这证明了 , 至少曹操的主要谋臣没有一个是出身卑微的普通知识分子 。
【历史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曹操的“唯才是举”
文章图片
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和张郃组成的武将集团 。 这些人中 , 两夏侯是曹操的姑表兄弟 , 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 , 曹仁是曹操的堂弟 , 也是一直跟在曹操背后的马仔 , 他们或多或少是跟曹操有血缘关系或者亲属关系 , 且是好几代家族都有互相联络的姻亲死党 。 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一手从士卒提拔上来 , 着力培养的嫡系 。 张辽、徐晃和张郃是从别的军事集团投降过来的将领 , 他们在曹军中的角色主要是救火队长 。 三人虽然打仗勇猛 , 智勇双全 , 但是几乎没有率领大军团独立作战的机会 , 其中原因 , 就不言而喻了 。 曹操对这些外来人员 , 始终不信任 。 这种用人方法 , 和他所标榜的“唯才是举”是不相符的 。
公元210年 , 已经是曹操人生的晚期 , 诏令发布十年后 , 曹操就因病去世 。 而在这十年之中 , 曹操统治的领土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扩张 , 朝政也没有大的改观 。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把《求贤令》中对于人才的渴求和表达出的意愿当真 , 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曹操已经明确了招揽人才的方针 , 事业上却没什么进步?难道华夏大地真的“野无遗贤”?或者曹操招揽的人才都是无能之辈?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 况且在《求贤令》颁布前的两年时间 ,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 , 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转折 , 甚至可以说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希望 , 那么这个时候发布的《求贤令》 , 真正能够起到的作用 , 或许是宣传和安定麾下人才之心或是表达一种对事业的正面态度 , 以此来挽回之前作战所损失的声望 。 这种象征性的态度其实要远远大于它实际上能够起到的作用 , “唯才是举” , 或许真正的价值也是在这里 。
【历史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曹操的“唯才是举”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曹操的“唯才是举”】综上所述 , 总体看来曹操所任用的主要人才 , 要不然是家庭出身非常高贵的士人 , 要不然就是跟自己有姻亲关系 , 在忠诚度上百分百靠谱的家族成员 , 最底线也要是自己培养的嫡系将领 。 从这个角度上说 , 曹操何尝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唯才是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