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斯·兰姆兰姆位移与重整化 | 量子群英传( 二 )


式中λ的是相互作用常数 , 与精细结构常数(α=1/137)有关 , 数值应该很小 。 一般来说 , 我们只需要考虑相互作用哈密顿量中的1阶近似或2阶近似 , 就能得到与实验符合得不错的结果 。 然而 , 当考虑更高阶项 , 以为可以改进理论计算的精确度时 , 却经常得到无穷大发散的结果 。
问题首先出现在1930年奥本海默发表的一篇论文中 。 他试图计算电子与电磁场之相互作用对原子中电子能级的影响[后来知道这是兰姆位移(Lamb shift)] 。 奥本海默发现电子自能更像一个不收敛的序列 , 类似于:1+1+1+1+……因此 , 量子场论最后计算结果预测的能级差异为无限大 。
实际上 , 无穷大问题在经典电子学中也存在 。 例如 , 电子自能的无穷大是来源于电子的点粒子模型 。 经典物理中计算自身电荷产生的能量时 , 首先我们可以将电子当作一个半径 r 的小球 , 无论是将电荷均匀分布于球面上或球体中 , 当 r 趋近于0时 , 电子质量公式 m=e2/rc2 都会得到无穷大的电磁能 。 即当电子半径 r 趋于零时质量 m 趋于无穷 。 最后 , 经典电子论通过引进电子的有限半径(非点粒子)免除了这一发散 。
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 1911 -2008)和费曼战前的文章 , 是根据超前-推迟势模型 , 经典地解决无穷大问题 。 他们也曾试图推广此方法用来解决量子场论中的无穷大自能问题 , 但最终没有成功 。
这无穷大的结果困惑了物理学家多年 , 导致量子场论的研究停滞不前 。 那时 , 大家认为场论有根本性的问题 , 不是一个好的理论 。 因此 , 这个问题也激励人们提供新的观点来完善量子场论 。
不过 , 那时的物理学家们正忙于别的事 , 因为二战已经开始了 。
三、谢尔特岛会议
二战结束之后 , 物理学家们重新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有三次重要的会议与此有关 。
1947年6月 , 在纽约州长岛东段的谢尔特小岛(Shelter Island)上 , 美国科学院专门召开会议 , 主题是量子力学与电子问题 , 实际上主要讨论当时物理中出现的突破性进展:物理学家威利斯?兰姆(Willis Eugene Lamb , 1913-2008)和同事用战争中发展的新兴微波技术测出的 “兰姆位移”及相关问题 。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件盛事 , 虽然与会者仅有24位 , 但都是一流人物 。
威利斯·兰姆兰姆位移与重整化 | 量子群英传
本文插图
1947年的谢尔特岛会议 , 图源[2]
根据狄拉克方程计算 , 氢原子的2S(1/2)和2P(1/2)能级相同 , 可以简并 。 然而 , 兰姆探测后发现 , 这两个能级其实并不吻合 , 而是存在一个小小的能级差 , 好比梯级中这对本应一般高的台阶却有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高了一点 。 后来将此现象称为兰姆位移 。
威利斯·兰姆兰姆位移与重整化 | 量子群英传
本文插图
兰姆在谢尔特岛会议上作报告 , 图源[3]
威利斯·兰姆是生于洛杉矶的美国物理学家 , 1934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化学学士学位 , 后来在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指导下完成中子散射研究 , 他于1938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 他测试了兰姆位移 , 并因此在195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08年 , 兰姆由于胆结石疾病的并发症去世 , 享年94岁 。
谢尔特岛会议上 , 有费曼 , 还有另一位与费曼同龄的聪明年轻人——哈佛大学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朱利安·施温格(Schwinger Julian S , 1918-1994) 。 施温格和费曼同年出生于纽约 , 家族是波兰籍的犹太裔 , 从事制衣行业 。 施温格从小聪慧过人 , 也是个有名的天才 。 施温格的生活习惯很奇怪 , 习惯白天打瞌睡睡懒觉 , 晚上起床学习和工作 。 不过 , 他是物理学家中出了名的硬算高手 , 对冗长繁难的笔算非常拿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