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非互联网和 IT 行业的产品经理吗

互联网产品与快速消费品越来越有共通之处。 其一,弹性需求。 二者都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却都是当仁不让的生活辅助品——有了他们生活质量的感觉和期待比起仅有馒头和开水高出一大截,所以你就很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进城后就不愿再回去了,这跟钱钟书所说的城里的人想出来差别蛮大的,不过钱老不是互联网中人,我们就不翻他的书到XX页来指正了。所以,快消品和互联网产品始终满足的是人的生活辅助需求,并不刚性 —— 刚性需求是国有企业的大佬们玩儿的。弹性大,意味着供求关系不容易稳定,所以要想玩快消和互联网,就不能像大佬们,只管供应不管需求,只管做大哥吃喝玩乐不管养家糊口。 其二,靠量存活。 二者都已经步入靠量而不是靠利存活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快速消费品需要一夜之间在城市的各个商场超市上架,恰恰如同互联网产品需要在一夜之间达到每个用户的桌面。快消品需要付入场费、电视公交广告、代言费、促销费、逢年过节打点、税务工商质检工资劳务水电气纯净水...... 互联网产品也要付入场费(IDC、域名)、广告费、促销、网络水军、搜索引擎等诸多费用,在同质和复制不断缩短周期的情况下,无论快消还是互联,都必须像精子一样,一定要量大而且拼命冲,量冲——冲量——量冲......才能找到卵子,生出金娃娃。 其三,行业标准成为盈利模式。 主导和把持行业标准成为企业的盈利模式之一。比如,作为快速消费品之一的鲜牛奶,其标准问题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好像自生自灭地演化成为“不甘但沉默的认可”:只要不是整个明显要弄死人的标准,就这么活吧。奶品商们显然享受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一点一声令下,全国全民服贴。互联网里头,大约因为大部分产品不会吃到肚子里或者用来擦嘴揩屁股,所以上、下架都很容易,监管难度大,所以准入证就更多了:系统集成、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移动电视、IPTV、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书、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测绘资质证书、互联网地图服务、增设电子公告服务栏目的批复(电信业务审批)...... 正应了巴尔扎克那句话:要培养一个真正的互联网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时间。而一旦能够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或者隐身制定者,贵族的包装过程会简化很多,相应的盈利模式变化更多。 其他还很有些,但由于年底脑花贫瘠,改日再论了。
■网友的回复
有吧。不知道lz的非IT人士是怎么定义的。有很多做设备或者传统消费行业的产品人员转到互联网的,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可以。
■网友的回复
搜索下,只有一条问题,汗啊
■网友的回复
偶也想交几个快消品行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