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茗|腰缠万贯的群臣不肯出钱,崇祯为什么不抄家?,崇祯下令捐款
【书香茗|腰缠万贯的群臣不肯出钱,崇祯为什么不抄家?,崇祯下令捐款】崇祯自古就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 , 很多人认为崇祯已经尽力了 , 无法挽救那个积重难返的大明朝 , 而这种论调最多的就是集中在大明最后一次募捐 。 当时国家财政紧缺 , 朝廷府库被宦官、文官吃的干干净净 , 前线士兵因为长期未发粮饷而叛乱 , “前方吃紧 , 后方紧吃”展现的淋漓尽致 。 关键在后方吃的还不是皇帝 , 而是群臣、宦官 。 大明朝的财政成了一场分赃盛筵 。
文章图片
在朝廷极度贫困的条件下 , 为了满足军费开支 , 崇祯帝举办了一场募捐 。 此次募捐的结果很迷 , 他的老丈人周奎一毛钱都没捐 , 太监高定都看不下去了 , 去找周奎的女儿(周皇后) 。 周皇后一看太监都上门要债了 , 所以狠狠的训了周奎一顿 , 周奎不情愿的拿出了5000两白银 。 女儿自己都觉得丢人 , 所以卖首饰给他凑了5000两白银 , 然后周奎抽了一层皮 , 捐了8000(自己的5000+女儿的3000)两白银 。
堂堂的国丈 , 自己女儿给他凑的钱他都不舍得捐 , 自己还要克扣2000两白银 , 其他人可想而知 。 在国丈的带头下 , 京官纷纷效仿 , 把富丽堂皇的房子装修成烂砖破瓦 , 以往的八抬大轿全部换成步行上朝 , 家里面的装饰品全部藏起来 , 然后捐款都是几十两、几百两 。 如果他们真的没钱 , 都是清廉官员也就不说什么了 , 问题是之后李自成抄家抄出了7000万两白银之巨 , 和崇祯募捐的20万两白银相比 , 真是天壤之别 。 到现在就有人问了 , 为什么崇祯不去提前抄家?原因为以下三点:
文章图片
1:崇祯无法革自己的命
为什么李自成能抄家?因为这些人和李自成没有关系 , 真要说关系 , 那就是敌对关系 。 这都是欲杀之而后快的关系 , 李自成抄家根本就不会手软 , 而且抄家之后也没有什么影响 , 周奎是国丈 , 明朝都灭亡了还要国丈干什么?人家李自成也是有岳父的 , 杀了一个空缺立马就能填补上去 。 官员的编制是有限的 , 国丈、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这些都是崇祯的人 , 李自成必须杀了 , 然后让自己的人顶上空缺 。
崇祯却不可以 , 如果他要是把兵部尚书抄家 , 那谁来顶这个空缺?虽然兵部有很多人 , 但是那些人并不傻啊 , 我一上位就要死 , 那我肯定托辞说能力不行啊 。 朝廷里面的京官都是和崇祯有密切联系的 , 国丈周奎是亲属关系 , 兵部尚书这些都是崇祯任命的官员 , 你怎么抄家?你把你自己的人全部杀了 , 那谁替你干事?问题的核心就在这 , 崇祯无法对自己的人下手 , 无法革自己的命 。 不抄家 , 可能会死;抄家 , 一定会死 。
文章图片
我们可以看以往的历史 , 朝廷没有钱了 , 一般都是宦官来敲诈文官 , 然后给皇帝送去 。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乾隆没有钱了 , 和珅就四处抄家 , 然后给皇帝 。 事后大臣们也是怪和珅 , 皇帝什么事都没有 , 大臣为了避免被抄家反而是争先恐后的去巴结皇帝 。 天启帝在财政危机时就是靠宦官搜刮大臣 , 然后撑过去了 。 崇祯没有受皇权教育 , 他不了解宦官存在的意义 , 所以打压宦官 。 这事说是为国为民 , 实际上是被大臣当枪使了 。
2:崇祯本身没有能力
这件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薛国观借钱案 。 薛国观给崇祯想了个办法 , 那就是找大臣、皇亲国戚借钱 。 这个借钱是名正言顺的 , 大臣总不能不给吧 。 最开始李国瑞虽然不愿意 , 但是皇帝开口 , 也不能说不 , 所以就想着交一半家产(20万两)作为军费 。 皇帝想要全部要 , 所以不同意他的方案 , 下令严查李国瑞的家产 , 生生是吓死了李国瑞 。 之后皇亲国戚担心皇帝会逼死他们 , 所以开始造谣 , 利用崇祯第五皇子病逝的契机 , 说是天降惩罚 。 崇祯信了 , 然后处死了薛国观 。 这事一出 , 没人再敢跟他办事 , 都担心吃力不讨好 。
- 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不料宰相回家后说道:国家将亡啊!这是为何,皇上设宴款待群臣
- 香茗史馆|为何唯独明朝无后宫干政之事?,汉有吕后、唐有武后、清有慈禧
- 香茗史馆|“庚戌之变”比“土木堡之变”还要耻辱,蒙古南下明军束手无策
- 花花讲育儿|群臣不解,武则天:拆开念,唐朝一宰相因“青鹅”二字被斩首
- 春天已不再遥远|群臣却求着悍将做皇帝,被迫称帝,成一难得明君,悍将无心帝位
- 刘禅|刘禅亡国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人,群臣不解,司马昭:倒过来念
- 一道知衡|一臣子偷偷调戏他宠妾,开心大喊:是不是没尽兴,楚庄王宴饮群臣
- 刘禅|刘禅门口挂上3个字,司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马昭:倒过来念
- 岐说娱乐|生不出儿子群臣催,没有儿子的赵祯可怜吗?,清平乐帝后跪地痛哭
- 看剧芬姐|曹魏群臣认为难以获胜, 为何曹睿却坚信不疑,司马懿率部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