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宝军( 二 )


文章图片
【上观新闻|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宝军】科研院所往往给人做科学的感觉 , 而卫星不仅仅是科学 , 还有工程 。 有人表示担心 , 觉得2024年能建成就不错了 。 林宝军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开始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的研制 。 行军床就放在了办公室 , 累了就躺一下 , 醒了接着做 。 仅2018年 , 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队伍就完成了8颗卫星的发射 。 正是这样的中国速度 , 使得北斗三号提前半年完成组网 。
除了执着创新 , 林宝军还有一个鲜明的标签:无畏担当 。 国产的龙芯处理器 , 名不见经传 , 也还没有进入商用 , 林宝军大胆拍板将其用于北斗三号卫星 , 事实证明即使在恶劣空间环境下它也能保证卫星正常工作 。 “只有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 北斗三号卫星才不会受制于人 。 ”林宝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 , 光有“中国制造”还不行 , 关键技术还是要有“中国创造” 。
两次哽咽 , 都在提到“小伙伴”时
有的队员原来是学水利的 , 很好奇林宝军怎么会在面试时相中了他 。 林宝军告诉他 , 有家国情怀 , 还有创新能力 , 才是最重要的 。
做卫星 , 不是一般的辛苦 。 但在林宝军看来 , 正如爬山的快乐 , 不是只有登顶的那一刻 , 而是在攀登过程中的每一步 。
上观新闻|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宝军
文章图片
采访中 , 林宝军不愿多说自己的“离家别亲” , 两次哽咽 , 都是在提到“小伙伴”时 。 有的队员一直坚守在发射基地 , 临盆的妻子只好自己开车到医院待产;还有的队员给孩子起名“爱伊” , 这是卫星编号I1的谐音 , 两个都是她的“最爱” 。
第二次哽咽 , 是因为一句话——你负责诗和远方 , 我负责路途坦荡 。 这是一位队员在参加同学聚会时说出的“心里话” 。 这些年轻的队员如果跳槽到企业 , 收入可以增长两三倍 , 而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 , 他们一年的工作量是400多天 。
尽管已经说过很多遍 , 林宝军提起这些点点滴滴 , 还是忍不住哽咽 , “这些‘小伙伴’是最美的!”
栏目主编:黄海华文字编辑:黄海华图片编辑:曹立媛图片来源:中科院科技摄影联盟提供
来源:作者: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