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导演陈可辛:集体主义使中国女排代表中国|读+访谈( 三 )


我那个时候就意识到 , 进国家队对她们来讲是多重要的一个事情 , 但是她们进不了国家队 。 她们来拍这个戏 , 就等于是用上了想进国家队那个劲儿 。 这些95后的小女生 , 她们的训练和付出其实都完全是像80年代那批队员的 。 她们是带着真实人生的经历跟信念来的 , 那是我几乎没有经历过的一种感动 。
读+:现役女排球员本色演出 , 演得都非常到位 , 这是怎么做到的?
陈可辛:现役女排来的时候 , 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 另外一个感觉 。 她们来的时候 , 刚刚拿了世界杯冠军 , 还参加了国庆阅兵庆典 , 每个人的气势都在最顶尖的时候 , 她们进来每个人都发光一样 。
她们很有自信 , 不会觉得她们不懂电影 , 或者没拍过电影 , 她们来了就好像在主场一样 , 一点都不像来到别人的地方 。 一上来她们就很清楚地去表达自己那场戏应该怎么演 , 我应该怎么说 , 你应该怎么说 , 她应该怎么说 。 有一场戏很重要 , 就是她们在中巴大战之前一个晚上 , 大家一起聊天 , 那场戏我们是整场完整地拍了 。
朱婷的戏 , 大家都很惊讶 , 但是我觉得不只是朱婷 。 包括其他人 , 我们看到很多“郎导”在训话的时候 , 旁边的队员都是有反应的 , 我看到张常宁 , 每一次镜头看到张常宁 , 我就觉得很感动 , 因为她听着“郎导”说话 , 听巩俐说话 , 她眼泪就会流出来 。 其实这戏不是在她身上 , 她只是十几个球员里面的一个 。 但是你就看到她眼泪出来 , 我觉得她们就真的把生活带进了电影里面 。
12台机器拍“中巴大战” , 拍摄2天、剪辑2个月
读+:“比赛”是每一部体育题材电影都无法回避的场面 , 但是很难拍好 。 《夺冠》中的3场大战是怎么拍的?
陈可辛:拍得最费劲的就是这三场比赛 。 第一场是江苏男排跟中国老女排 , 大年三十的那场比赛;第二场是中日大战 , 就是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第三场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 。
拍江苏男排那场 , 我们用了6天 , 我们是用传统的电影分镜的方法去拍 , 就是一个一个镜头分好了去拍 , 每一球要怎么打 , 球落地在哪儿 。
中日大战那场比赛 , 因为篇幅长很多 , 而且观众也熟 , 我们就调了6台机器 , 干脆就不分镜头了 , 球员也不能重复每一球每一个动作 , 所以只能给他们真打 。 那场球赛也拍了6天 , 然后把它剪在一起 。
“中巴大战”我们只有两天半的时间去拍 。 从巴西请了几个当时的国家队队员过来 , 这帮球员无论是巴西的或者中国现役女排的 , 全都是打过那场比赛 , 她们都知道那场比赛怎么打 , 但对她们来讲 , 要还原每一球也不容易 。 我们还是用中日大战的方式 , 就是开球和得分 , 要跟原来的一模一样 。 我们再调了6台机器 , 请了体育频道专业拍排球比赛的摄影师 , 跟我们原来的机器一起 , 加起来12台机器一起拍 。 两天拍完 ,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把那场球赛慢慢剪辑出来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李煦)
【编辑:邓腊秀】
(作者: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