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走向“量产” 折射上海从物本城市向人本城市转型中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温度( 二 )


当前稳定经济增长 , 除了“老基建”和“新基建”的拉动之外 , 也需要社区“微基建”作贡献 。 的确 , 相对于“老基建”和“新基建” , 社区“微基建”单体投资规模小 , 但“微基建”量广面大 , 集聚起来可以形成“蚂蚁雄兵”的能量 。 诸大建举例说 , 仅老旧住宅改造一项 , 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政府补助 , 上海老旧小区改造面积1.4亿平方米的存量 , 就可以有1400亿元的投资拉动 。 与上海数字化“新基建”3年投资2700亿元对照 , “微基建”的能量不小 。 他强调 , 这是拉动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 而且对接着老百姓的有效需求 。
他进一步分析道 , “老基建”和“新基建”等大基建投资慢、见效慢 , 往往要由大企业主导 。 而社区“微基建”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 , 可以由中小企业主导 。 特别是“微基建”多样性强 , 老百姓要求高 , 中小企业灵活性大 , 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 如果把“微基建”作为战略 , 海量的中小企业就可以在海量的社区“微基建”中寻求商机 , 存活下去、发展起来 , 保住更多岗位、吸纳更多就业 。
“微基建”体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微基建”覆盖生产、生活、生态 , 包括社区、园区、校区 , 如何有效加以推进?诸大建认为 , 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 。
诸大建认为 ,“微基建”不是自上而下的 , 而是老百姓根据自己需要自下而上提出的议题 。 比如说加装电梯 , 议题是由老百姓提出来的 , 然后又需要居委会和街道进行统一安排 , 要做很多精细化的工作 。 这样 , 就成了政府、企业 , 以及公众或者业主三位一体的推进模式 。 “微基建”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 。 加装电梯也好 , 其他项目也好 , 是老百姓自己的私人消费需求 , 政府可以给点补贴加以推动 , 但是绝对不能把它变成是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来干的事情 , 市场的事情要由市场来干 。
在诸大建看来 , 老百姓的需求、市场的作为以及政府的统一协调 , 三位一体的治理能力通过“微基建”得到了体现 。 “‘微基建’体现了治理能力现代化 , 超大城市的治理水平又通过‘微基建’表达出来 。 ”
从治理模式的角度来看 , 诸大建又把 “微基建”分为三类:公共性强的、市场性强的以及社会性强的 。 有些是属于公共性比较强的 , 那么政府的出资和责任更多一点 , 比如说一个街道的公共医疗中心、文化中心 , 政府建好给第三方来运作 , 可以提高效率 。 而像车棚、电梯等等 , 私人性比较强一点 , 那么政府可以做点推动工作 , 但是整个费用更多应该由老百姓自己承担 , 然后通过市场力量有效率地建起来 。 还有一种社会性比较强的 , 比如说公共绿地 , 业委会要发挥小区里的共同力量 , 注重居民主导的合作治理 。 三种类型的“微基建” , 不同程度地动员老百姓参与 , 业委会给予精心指导 , “微基建”就可以成为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种力量参与的载体和施展身手的空间 。
诸大建强调 , “微基建”不可能一劳永逸 , 而是需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 若后期的维护和运营跟不上 , 改造社区更新的效果也就难以保持 。 他说 , 只有将前期的规划、中间的建设和后期的管理 , 系统考量、统筹谋划 , 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