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举说历史|为赵国做最后的续命,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赵国的强心针( 二 )


鹏举说历史|为赵国做最后的续命,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赵国的强心针
文章图片
李牧大举反扑 , 对周边游牧民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 他先后灭襜褴、东胡、林胡 , 横扫整个北方 , 再现赵武灵王当年的功绩 。 最重要的是 , 此战让匈奴十余年未能恢复元气 , 从此不敢窥视赵国北疆 , 使赵国面对的压力又小了一分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赵孝成王撤下李牧与当年撤下廉颇似乎如出一辙 , 都是前线将军防守 , 后方君主换将最后大败 , 从这也可以看出赵孝成王根本没有大局意识 , 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而从李牧的做法中 , 我们也能看到李牧的无奈 。 在长平之战后 , 赵国的青壮几乎都完了 , 以攻对攻 , 不提别的 , 光是青壮年的消耗都跟不上 , 只能一直防守 , 休养生息 , 在抓住时机 , 一举歼灭 。
从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36年 , 这十五年的时间里 , 燕赵不断交锋 , 燕国的军事力量在这场战斗中几乎百废待兴 , 直到秦灭燕国时还没缓过来 , 而赵国因为持续与燕国作战 , 被秦国多次乘虚而入 , 如果不是李牧在北方重创匈奴 , 那么赵国恐怕就坚持不了几年 , 直接代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了 。
东方六国 , 赵国是秦国的劲敌 。 赵国曾一度与秦国抗衡 , 巅峰时期甚至有灭掉秦国的打算 , 可是秦国凭借着长平之战围歼赵国四十余万军队 。 此战后 , 赵国上下一心 , 元气有所恢复 , 燕赵战争打的燕国溃不成军 , 北方李牧重创匈奴 。 对于一个饱受战火的国家来说 , 赵国所取得的成就实属不易 。 但秦国明君辈出 , 并没有给赵国喘息的时间 , 公元前234年 , 秦国再次进攻赵国 , 赵军大败 , 十万赵军战死 。 对于正在缓慢恢复元气的赵国 , 根本无法承受十万士兵的阵亡 , 赵国举国震动 , 人们在这个时候想起了一个人:李牧 。
李牧 , 史书上在公元前243伐燕后 , 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再也没有他的记载 , 笔者推测有两个原因:
鹏举说历史|为赵国做最后的续命,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赵国的强心针
文章图片
赵王迁刚上台 , 赵国军队就被秦国打的溃不成军 , 并且入侵的秦军并没有退兵 , 反而继续深入 , 大有一举灭亡赵国的打算 。 全国上下都将希望放到了李牧的身上 , 也只有李牧能打败秦军 , 就这样 , 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 , 奔赴前线 , 阻击秦军 。
公元前233年 , 由桓齮率领的秦军在休整后继续深入 , 与赵军在赤丽和宜安发生战斗 。 赤丽与宜安位于赵国都城邯郸的北部 , 桓齮想先占领邯郸北部的军事据点 , 在向东南进军 , 将邯郸变成一座孤城 。 身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自然看出了桓齮的计策 , 李牧率领他的北方军团驻扎在了宜安东部的肥城 。 与李牧兵团对比 , 桓齮所率领的秦军长途跋涉 , 再加上刚刚对赤丽、宜安发动进攻 , 已是疲惫不堪 。 而赵军上下一心 , 在面对国家即将灭亡的情况下 , “置之死地而后生”使赵军的士气非常高涨 。
鹏举说历史|为赵国做最后的续命,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赵国的强心针
文章图片
作为长平之战后崛起的将领 , 桓齮对赵国的军事力量十分轻视 , 他曾两次率军攻入赵地 , 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 特别是在之前的战役中 , 他率军全歼赵国十万士兵 。 但轻视对手总是致命的错误 。 李牧在搞完情报工作后 , 对秦军发起进攻 , 这场战役的细节并没有史书记载 , 只有《史记》记载了短短的一句话:“击秦军于宜安 , 大破秦军 , 走秦将桓 。 ”
【鹏举说历史|为赵国做最后的续命,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赵国的强心针】但从历史的痕迹中 , 我们可以发现这场战役秦军的损失至少也是十万人 。 因为在战争结束后 , 秦军统帅桓齮并没有回到秦国 , 而是只身一人逃往燕国 , 改名樊於期(《战国史》的说法) 。 根据秦国的法律 , 将领叛逃是死罪 , 桓齮在一年前还歼灭了赵国十万人马 , 此战应该是秦军也损失了十万人以上 , 否则在有一点活路的情况下 , 桓齮是不会逃走的 。 第二就是李牧在这场战役过后被封为“武安君” 。 要知道 , 白起的封号就是“武安君” , 赵国封给李牧这个称号 , 显然是把李牧当作赵国的白起了 , 要知道李牧在大破匈奴十万人马的情况下都没被封为“武安君” , 所以宜安之战的成绩绝对高于大破匈奴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