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宁国万家村郑氏迁移记
郑树森
第800期
文章图片
宁国市万家村郑氏是浙江省江山市协里郑族的一支 , 在清光绪年间从江山县达山底村迁入宁国县 。
江山县如浙江省其他地区一样 , 人多地少 , 县民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该县为浙闽赣三省交汇地区 , 人口流动大 , 一条须江(钱塘江上游的支流)通往县外 , 常年有船工、民工穿梭于江山与衢州、杭州之间 。
文章图片
我的祖籍地——礼贤乡达山底村属丘陵地带 , 物产有限 , 经济作物仅水稻、毛竹和少量的板栗、茶叶 , 人均农田不足0.4亩 。 况我高祖父母郑汝型、姜氏患病 , 育有五子两女 , 这种境况下若不外出务工则生活难以为继 。
光绪廿二年(1896)、光绪廿五年我高祖父母先后病逝 , 曾祖父郑祥水兄弟们商议离乡谋生 。 清光绪廿六年 , 先由一人外出探路 , 之后郑祥吉、郑祥水、郑祥全、郑祥源、郑祥宏兄弟5人(“钟”字辈)及祥吉的两女、祥全之妻姜淑美和长女一行9人 , 肩挑箩筐 , 携带农具和简单衣被 , 踏上谋生的征程 , 时祥吉22岁、祥水20岁、祥全16岁、祥源8岁、祥宏5岁 。
文章图片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宁国万家村郑氏迁移记】行至分水县(1958年并入桐庐县)境内 , 依附本家暂时落脚 , 为人做长工以糊口 。 几年后转至於潜县(1958年并入昌化县 , 1960年昌化县并入临安县) , 在此听说宁国县40年前战乱、鼠疫、灾荒导致人口剧减、田地荒芜 , 湖北、安庆、浙江等地很多客民纷纷迁入宁国县 , 那里有山有田、资源丰富 , 兄弟们决定一探究竟 , 于是经千秋关辗转来到宁国县水竹坞(今属宁墩镇黄岗村) , 开荒种玉米 。 觉得宁国东乡的生存条件胜于原籍 , 在宁国墩一带也遇见先前到达的很多同乡 , 遂决定落居下来 。
文章图片
他们初来乍到 , 当地豪绅欺生 , 但江山人素有“不畏强暴、危难相助”的秉性 , 使他们在此得以扎根 。 经过数年的勤俭持家 , 兄弟们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购买了万家乡窑沟村的部分山场田地 , 搭起草屋以住 。 他们同心协力 , 在中坑坞(今属万家村双坞组)建造一栋土木结构的房屋(长8丈、宽3丈、高2.5丈 , 置4间厢房和客堂) , 于左右各建厨房1间 , 起初由祥全夫妇持家 , 相继为祥水、祥源、祥宏娶亲 , 各自成家后改由祥水主家政 , “同吃一锅饭 , 派工干活、共助子弟读书”的局面维持20多年 。 郑氏在此繁衍成族(“中坑坞”被人更名为“郑家坞”) , 历“钟、秀、德、集、景”五辈 。
文章图片
如今郑氏数十人 , “秀”辈以下代有读书而谋取公职者 , 有供职于企业者 , 在乡务农者经营山场兼外出务工 , 年人均收入万余元 。 与祖籍地达山底村的郑氏尚有人员往来 。 时隔10年 , 2017年我再次造访 , 那里已旧貌换新颜 , 三四层的楼房错落于青山翠竹间 。
我曾祖辈迁移宁国只是清末湖北、安庆、浙江、河南移民宁国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 折射出当初移民的艰辛和移民县宁国的成因 。
- 历史轻言说1|刘邦在本质上保护自尊,项羽从表面上爱惜尊严
- 历史轻言说1|重塑天皇权威——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提高天皇权威的措施
- 小天说历史|是因为郭嘉早死啦?其实不怪郭嘉,曹操没能统一天下
- 明志谈生活|为什么说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当皇帝的帝王?
- 五彩斑斓|为啥这个朝代的皇帝总是短命?
- 慢慢长大吖|死后却被争相祭拜,出生地到处都是典故,历史上真正的红颜祸水
- 小天说历史|他能否成为五虎上将,会取代哪一个人?,说三国:张辽若到蜀汉
- 千王里|中国历史上没有败绩的武将你知道几个?其中这三位实在是太可惜了
- 时尚小咖少|历史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慈禧临死前如果不毒死光绪
- 蓶美|历史将会变成什么样?这4件事会发生,假如项羽打败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