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若干的电影,你或者你的生活获得了啥样的变化或成长

谢邀。任何一部电影,都是对观者人生经验的扩展,我一直这么认为。但电影,是把双刃剑。首先好处,我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大家对电影的粗略定位,“好片”、“烂片”,而是任何一部电影本身,都有它对于特定的观者,独属于自己的积极意义。打个比方,有人能从《小时代》看出时尚品味的搭配和符合自己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有人能从《封神传奇》刷到自己的爱豆,有人能看三级片寻找适合自己的排解方法以及宣泄自己平常想都不敢想的极端情绪。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主流的价值观和善恶观成就了一批“经典电影”,他们的主旨不见得主流于社会,但一定主流于人性。在这些“经典”中,批判了人性,批判了社会,甚至批判了某个时代,有着令人羡慕的友情,爱情,亲情,有着极端的故事矛盾,放大的艺术加工……看的电影多了,懂得多了,见识得多了,自然,人也“成熟”很多。可是,光坐在电脑前刷片就形成的“自我成熟”看似不错,那还有什么弊端呢?记得之前看了网上有个人说了句话,几近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差不多这么个意思。“你在电影里见识到了真正的人性,真正的友情,真正的爱情,真正的亲情,真正人类的大和谐,再反观自己,都什么傻逼生活。”这是一个,其实看电影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把生活往另一个极端去推。看了《回家的路》,再也无法直视外交部,看了《恐怖直播》,再也无法直视政府,看了《无人知晓》,看来血浓于水也不过如此,看了《狩猎》,知道人类还开辟了个新物种叫“熊孩子”,看了《蛮荒故事》,发现我们还是太年轻,看了《完美陌生人》,连搞对象都他妈不想了。说了这么多,看多了电影的缺点已经很明显了,只要你看的时候足够认真,足够带入,而不是一味的当泡面BGM或者去刷数量,你一定找到电影本身从传达给你的共鸣感,会因为其中千奇百怪的人性而被耍的团团转,而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所以我与题主的想法一样,最近越来越少看一些电影主旨太“坚硬”或者太过刺激的电影,更偏向于轻松一些的喜剧或者清新的小故事。我不是说排斥悲剧或者以后再也不看烧脑的或者讽刺意味浓的了,因为这些电影其实从观影体验来说确实是顶级的享受,但是我还是得过日子嘛不是。
■网友的回复
我是从16岁开始认真看电影,到现在大概10年了,说不上看过多少部。因为还没看过的电影实在太多太多了。我喜欢看电影,不喜欢看书。因为电影表达的故事比书能更快吸收。电影带给我主要的变化有两个点。首先,对三观的认知与改变。先举个栗子,例如 【看了若干的电影,你或者你的生活获得了啥样的变化或成长】
看了若干的电影,你或者你的生活获得了啥样的变化或成长
我从小看周星驰电影长大,2000年的时候,我20多岁的叔叔跟我说《喜剧之王》很好看。于是我马上去租了影碟看。然后很失望,相当失望,特别失望。都没耐心看完,就把影碟退给老板了。因为在我那个时候(10岁)的印象里。周星星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绝对电影中的霸者。即使是小市民出生,也是一个很牛逼的小市民。例如《赌侠》《赌圣》里的赌圣,身怀特异功能。《食神》里做菜牛逼得不行的史蒂芬周。《逃学威龙》里威风堂堂的周星星。《算死草》《审死官》里口若莲花的大状。还有济公,苏乞儿等等等等。。。总之是牛逼的不行了的角色,没有什么搞不定的。所以突然让我接受《喜剧之王》里这种令人心酸的跑龙套设定。。。。我是拒绝的。不能你说废材,你就突然废材了,你在我心里明明是个英雄。那会还在想我叔叔怎么会喜欢看这种电影。直到10年后,我也20多了。然后发现,突然爱上了《喜剧之王》,也算是看懂了吧。不论是爱情上,还是生活上,都能与尹天仇感同身受了。之前我很爱《大话西游》,因为切切实实能感受到孙悟空失去紫霞仙子的那股难受。但是现在进入社会的我,更爱《喜剧之王》,因为更能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第二点,即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累积了不少的知识与常识。我不爱写影评,也不爱看豆瓣的影评,除非是有干货的那种,或文笔特别好的影评。前几年的影评,其实都还好。但是近几年,过度解读,与商业目的性的影评太多,看之无味。所以慢慢放弃了看影评。但是有一个小爱好一直保存着,就是每看完一部电影,总是会去搜电影的相关信息,例如创作背景,故事背景,还有演员背景等等之类的东西。所以导致我涉猎范围比较广,杂七杂八的知识概念,都懂一点点皮毛。有时候聚会聊天时,也能拿出来做一点谈资。也可以说,间接的方便了我与人沟通,不至于冷场。大概比较明显的转变,就是这两点了。如果以后还有,再补充。
■网友的回复
听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