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的新时代交响——河南农业70年观察

  新华社郑州9月22日电 题:大国粮仓的新时代交响——河南农业70年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丁、林嵬、宋晓东

  丰收是对辛勤劳作的人民最好的馈赠 。

  河南新郑裴李岗村 , 地下埋藏着中国最古老的村庄 , 有着9000年的农耕历史 。 95岁的村民代格妞经历过战乱、灾荒 , 虽然早就过上了“不种地也有粮吃”的日子 , 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种麦、收粮 , 每年在家里存上200斤的粮:“粮食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 。 ”

  距代格妞家的“小粮袋”100公里开外的十三朝古都洛阳 , 有个一千多年前的国家粮仓 。 相当於50个足球场大的回洛仓城里建有700座内径10米的藏粮仓窖 , 可储粮3.85亿斤 , 这个名副其实的国家粮仓为兴盛的隋唐王朝奠定了基础 。

  大国粮仓 , 於民 , 是饱腹安身之本;於国 , 是安邦定天下之基 。 新中国成立70年 , 河南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 , 丰粮仓、稳粮仓、优粮仓 , 在乡村振兴中努力实现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 。

  粮仓之丰 让老百姓“吃饱饭”

  “稻米流脂粟米白 , 公私仓廪俱丰实” 。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 , 百姓之盼 , 但对於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让老百姓“吃饱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粮产丰庶 , 但也灾难深重 。 1942年 , 河南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 , 绝大多数地区几乎颗粒无收 。 在河南新乡刘庄村 , 刘树峰家实在活不下去了 , 父母把大姐卖了换了两间草房 , 二姐换了一斗高粱 , 弟弟换了一斗高粱和一斗玉米 , 从那以後老妈妈每次喝高粱糊糊都哭着说 , 这是孩子换来的 。 那一年 , 河南百姓沦为灾民 , 大小粮仓空空荡荡 。

  新中国成立後 , 解决粮食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之一 , 河南掀起了恢复粮食生产、兴修农田的高潮 。 在刘庄村 , 刘树峰和村民们一起挖坡填沟 , 把村里700多块不打粮的沟洼地整理成4大块高产田;1952年 , 河南建成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1955年 , 国家制订并实施黄河治理总体综合规划 , 曾泛滥成灾的黄河灌溉良田、哺育人民 。 河南粮食生产条件得以全面改善 。

  1978年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一声号响 , 鼓舞着人民的干劲 , 也开启了科技丰粮仓的新篇章 。 那一年 , 出生在河南一户普通农家的茹振钢正值参加高考 , 小时候经常吃不饱的他 , 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全村人吃上白面馍” ,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专业 。 “当时我立志一定要用科技让中国人吃饱饭 , 让中国粮仓装满粮 。 ”茹振钢说 。 40年来 , 茹振钢培育出20多个高品质小麦品种 , 其中“矮抗58”抗倒、抗冻、抗病 , 每亩产量至少提升200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