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有自残倾向,我该咋帮她

@李岳 不好意思在专业人士面前班门弄斧
题主可以试试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如何恰当的处理愤怒、自责等压力
我们很多行为,会影响到身边人
比如情绪激烈时,大声说出来:我很愤怒,我很焦虑,我感觉受到了伤害,我非常伤心,我对他的表现很失望因为……诸如此类
对感受及时、准确的表达,而非隐藏、沉默直到无可压抑的爆发,会有利于宣泄压力,降低情绪的烈度。如果你能做出这样的示范,或者再进一步,如果你能找机会帮女友说出内心隐藏的感受,她就有机会开始行为改变
你提到“看心理学的书,和她沟通却适得其反”,不知你们沟通的细节,但提醒一点沟通中的姿态:如果你以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出现时,如果你不能将她的感受和她的需求放在沟通的核心,她会本能防御而很难接纳。试试放下自己脑子里的想法,面对她的困境时纯粹的去倾听她,忘记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技巧,看能否更有效果。
自残原因很多,但大抵都源于内心的苦痛无法宣泄想以此转移注意力,或情感麻木到需要疼痛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方式。它的存在,一则彰显了实施者的心理困境,严重到自己无法处理的心理困境;二则彰显了实施者解决问题能力的匮乏。所以,这是强烈的求助信号,最好的处理,去寻求专业的帮助。
希望能给你写启发。
祝好!
■网友的回复
求助者是你。先谈谈怎么帮助你自己吧。
1 也许有的时候她的行为有点儿和常人不太一样,但不要觉得她这个人是不可理喻的。
(主要观点来自于南希·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诊断 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二章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也许部分是由于自我挫败型人格导致的,也可能有其他原因)
有人惯常与己为敌,他们的人生决定和经历似乎总是与幸福背道而驰。Wilhelm Reich汇编的人格类型中收录了“受虐性格”(masochistic character)(,这一人格类型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以及伴随的潜意识愿望:以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
自虐不一定是种病态,比如母性中就包含着自虐倾向:哺乳动物往往倾向把孩子的利益放在自身生存之上。这对于个体可能是“自虐”的,自我挫败的,但对于后代和种族繁衍却既有意义。另外,为了造福社会、保卫文化、捍卫价值而甘愿牺牲的人,也常常具有受虐倾向。比如圣雄甘地、比如特蕾莎修女。
自虐的人所追求的某种满足,足以抵消肉体的痛苦。自虐者通常会解释鲜血和疼痛让他们感觉自己的鲜活和真实,短暂的躯体痛苦可以掩盖强烈的不存在感和疏离感。自虐、包括废寝忘食的工作狂、一些导致疼痛但带来高尚感的宗教仪式,“受难”的宗教形象、都有自我毁损的特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们会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自虐行为。比如儿童为了获得照料者的注意,故意让自己身陷麻烦。有自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受苦,事情就会变得更好。(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但自虐者相信是。)
自虐与抑郁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但她们比单纯抑郁的人要“勇敢”很多。
抑郁的人一定程度上,对命运和伤害是逆来顺受的态度,生活在有气无力的绝望中;但自虐者是奋起反抗的勇士,她们企图用眼泪、愤怒、自我牺牲来感动他人。同时,也让自虐者对预期痛苦有了一定的掌控感。(这种预期和努力掌控绝大多数受潜意识驱使,让惩罚可以选择时间和地点,可以减缓坐以待毙的焦虑。)
佛洛依德将这些行为都称为强迫型重复。一些童年时饱受痛苦的人,往往成年后仍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而且他们遭受的挫折与童年期惊人地相似。(尽管在旁观者看来,他们的处境完全是咎由自取。)人类的行为具有重复的倾向,如果一个人拥有安全的和被接受的童年,那么他的重复模式不会有啥问题,因为他的重复行为特别符合现实实际,能融入正常有序的人类组织(公司、家庭等等等等),并能进一步促成积极的、开拓的行为、营造安全和幸福的环境。但如果童年遭遇令人恐惧,饱受虐待,那么人们便会有这样的心理动机——重现挫败情景,然后重新努力适应和掌控。(比如说,自虐者的心态:许多不称职的父母偶尔能在孩子危难之际有所行动和干预,孩子们于是得到了这样的想法:尽管自己被抛弃,但如果遭受的伤害足够严重的话,还是有机会得到一些关爱的。)
于是,习惯以自我挫败来应对困难的人,几乎总处于无意识的恐惧之中,她们担心他人会发现她们的缺点并抛弃她们。为了战胜这些恐惧,她们只有设法放大自己的无助感,显示受苦,以换取关心。
个体自虐性付诸行动有几种方式:①挑衅(表现憎恨或挑衅,以煽动惩罚性的回应) ②姑息(我已经在受苦了,所以请不要再惩罚我)③示弱(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④内疚转移(看你让我做了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偶尔会使用自虐性行动,自虐性行动其实不算啥问题。是的,题主的这种倾向也藏在提问里了,你看,你让自虐者很满足,她的行为吸引了你的关注,而且,把你也卷入受虐过程了。
2 不要自责
人们面对自虐者,通常起初会给她过度甚至“自虐”般的宽容,强调自己的努力意愿,表明我能够全然体会她的不幸,甚至额外付出以求缓解她的焦虑和痛苦。你试图让她相信,你能够理解她,绝不会伤害她……等等等等。
然而这些行动,对抑郁的人有可能是有用的。但对于自虐倾向的人来说,常常会适得其反,因为你让她以为那些伤害自己的行为获得了回报: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只有我哭才有奶喝。
而且,比较让人忧伤的是,自虐者最擅长招人讨厌,没有什么比“请帮助我,但我只会变得更糟糕”更让人灰心丧气了。而当你发现,你越帮她,她越惨时,总有一天你也会被逼着面对自己的无助感、愤怒感,出现报复她、抛弃她的幻想,怨恨她对于帮助竟然如此排斥和不信任。
即使你把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也没什么用,潜意识的感情终究会通过眼神、语气、肢体语言方方面面表现出来。而这,似乎很符合自虐者的既有经验——只要我处于弱势,那么一定会招致虐待或抛弃,那么,我只好放大我的无助感,换取你的关心。
如果你总是顺应自虐者,那么你就会发现,你很难让她因为你受到的困扰停止自我伤害,很难让她学会自我控制。
比起如何帮助她平复自己的情绪,她更需要的是如何展现自己的力量。她需要的是榜样,比如你,来示范“自私自利”而不是“痛击自己”,示范如何自我关怀和自我保护。这样她才能明白,逆来顺受并不是勇敢,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忍气吞声来强化自己的冤屈感和道德感实属自找麻烦。
这样,她才能明白,即使不以自虐的形式,以什么愤怒啊、漠视啊、嘲弄啊、反击啊、平静表达啊等等形式发泄心中的不满,也一样能获得接纳,一样值得被爱,更值得被爱。
——如果你先表现出爱惜自己的行为,并把她表达的愤愤不平看成顺理成章没啥大不了的,那么她一贯以来那个“我越无助越受益”的假设,才有机会松动一点点。
出于这种原因,咨询师会建议人们对自虐者采取“不予同情”的态度。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困难置若罔闻,或对他们的自虐行为报以愤怒和抛弃,而是说在与之交往时,把“你多么可怜!”的态度转换为“你是怎么把自己弄到这个地步的?” 不聚焦于她的情绪,而是聚焦于她自己改善情况的能力。
当然,这种促进自我负责、自我控制的回应可能会激怒她,甚至导致她的自毁状况变本加厉,因为她原本以为展示无助才是唯一能够获取关怀的方式。但唯有这样,才是个良好的引导和示范——关于照顾自己,不为他人的反应感到内疚的引导和示范——你能不能不以自虐的方式接纳她的愤怒、接纳她的负面感受?你能不能通过表达真实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忍气吞声寻找自己哪里哪里做得不足,来减缓你自己的压力?
3 帮助她面对自己的问题。
当自虐者处在危险情境时,目击者难免焦虑不安。然而,但若有意克制这种焦虑,不动声色的处理令人恼怒的人和事,也许是更好的办法。当你表达焦虑,只会让自虐者感到神奇地“摆脱”了担忧——因为担心的人变成了你,又不是她自己。所以,认真的,就事论事的言语,会比较有效。
当你拒绝呈现焦虑,有理有据地讲述事实,她就会感到焦虑没有得到转嫁,于是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自毁行为了。
当然,隐藏在自虐行为背后的信念十分顽固,因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类的忍受煎熬最后获得奖赏的例证实在太多。有时候它们能安抚我们,但当一些人断章取义地将自信与自我惩罚、自我挫败与最终胜利联系在一起,妨碍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时,就弊大于利了。
你要觉得处理不了,那你去找咨询师吧,解决你的问题。(不是说是题主导致的,也有来访者经常问我,为什么明明是他导致的麻烦,却我来做心理咨询?——谁痛苦,谁先改,通常是这样的,并不是谁看上去更严重所以先处理谁的问题。那人明显精神病性丧失自知力的除外。)
4 心理咨询和“我看了几本书能帮助人吗”的区别
又是一个看了几本心理学书就觉得可以"处理"身边人问题的好心肠。可是,看书不够多、缺乏实操经验,个体驱力、情感、关系模式、防御模式、人格鉴别等等等等有评估的能力吗?
偏向抑郁的个体需要确定你不会Judge、排斥或抛弃他们,并且能够在他们遭受痛苦时及时提供帮助,也不会持续地给他们制造抑郁情绪。
但偏向自虐的——需要你具有自我决断,提供温暖和包容的同时,还不能对她的无助和痛苦一惊一乍,也不像她之前习以为常的那样,总是等到灾难即将来临时才给出关注。
如果你把抑郁但是有自虐行为的人误以为自虐者,会导致她抑郁加剧,因为她会感觉到被责备和被抛弃。若反过来,将自虐者误以为抑郁者,会加重她的自我残害,因为你确认了“我够惨啊你才会理我”。
就比如说,有人跟你说她要自杀。你会一遇到这种境遇就说“啊我们好同情你,我们爱你,我们会陪伴你”吗?如果他们本来就站在“不把自己搞得及其悲惨根本没人关心我”的坑里,合着你还要帮他们挖得更深一点是吗?—— “噢,也许去死对你来说是个不错的想法。你是怎么把自己搞到觉得不死就难受的地步的?” 有时更有效。
但日常生活中,只有不同情不关心或者想干架的人才会这么说话吧,因为他们说过了也不想怎么圆回来,也不会。但咨询师有时会这么说。至于和什么人可以说,什么时候可以说,说完了让人若有所思或懊恼愤怒了接下来怎么办,说过了怎么圆回来……恕不能穷举。
这就是心理咨询和“懂一点心理学的朋友开导”的区别。
5 心理咨询和“我需要一些建议”的区别
最后 你要怎样解决她的问题?……不管谁来回答你的问题“该怎么帮她”,都是废话;提醒题主“注意自己”的,才是真正在回答你的问题。
我解释一下如果开废话模式是个什么情况:这么说吧,假如我是你的一个好朋友,关系挺好,而且我自己生活得可幸福啦,特别擅长化解各种情感问题。于是我给你出了很多主意,我遇到她这样的人会怎样怎样怎样,你觉得好棒棒……
然后我这段时间工作有点忙,过仨月大街上遇见你了,咱俩去喝茶,你还是愁眉苦脸。然后我问你,当初我提的办法,你们怎么就放弃了?你说,你的主意根本不行,有这样那样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一听就笑了,说这些问题算个屁啊,我告诉你,可以这样那样这样那样去解决。你沉默了三分钟,然后说,还是不行啊,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我立刻说,新问题也不是问题,你可以这样那样不就绕过去了吗?你又沉默了3分钟,说,你这么说也对。我说好朋友一场,你们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问我啊,如果这样,你们少生多少闲气啊对吧?然后……——还记得上文提到过的么?没有什么比“我需要你的帮助,但是我会变得更糟”更惹人烦的了,你觉得我以后还想不想搭理你?
所以,要搞清楚什么是你该去面对的、该去帮助的、该去关怀的。
【女友有自残倾向,我该咋帮她】 你。
■网友的回复
谢邀,自己看下自己说的话只要一有矛盾,就如何如何,结果呢?废话,当然是题主怂了。那么这一经典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模式需要看到,一,是否自幼就是这脾气,如果是,积重难返。二,实际情况中题主的应对模式是否强化了这一行为?如果是,那题主需要考虑是继续听任还是作出改变。
■网友的回复
看到你说的情况,你们准备结婚了,但是在你们的关系中,她在情绪压力下的反应,似乎一直是一个让你焦虑的点。可能你们俩已经形成了一种应对这个状况的模式,你对这个模式感觉不舒服。对于以后长期的共同生活, 生儿育女,你会有一点顾虑吗?像两位老师说得,这个情况如果已经持续了很久,有这样的可能,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现在开始去做心理咨询,或者感觉有必要去看看精神科的话,要改变恐怕需要一些时间,也许需要一年,也许需要好几年,费用也许不小,中间也许有不止一次的反复,所以也需要你有个心理准备。有考虑过做家庭咨询吗? 俩人一起去。至少在这个帖子里,你是为了你们的关系求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