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第14军后勤分析:过冬物资需20万吨,这算什么水平?( 二 )


印军高原营区因为拉达克特殊的高原山地环境 , 当地人口到现在也不过20余万人 , 而印度为了加强对当地的实控 , 并继续对邻国的蚕食政策 , 实际是将整个印控拉达克军事化了 , 常驻的兵力就有5到6万人之多 , 基本上在拉达克每看到6个人中 , 便有1个是印度军人 。
高原环境是极其恶劣的 , 拉达克的居民基本上是沿河分布 , 而不适应高原环境的印度军人也在居民点附近大量建造军营 , 进行驻军 。
因此印控拉达克地区几乎每一处大型的居民点附近 , 都有印军的军营 。 而为了交通补给方面 , 印军的营地基本上就在印度河河谷、什约克河谷和努布拉河谷中分布着 , 非常好辨别 。
以在这些河谷中的营地为基础 , 印军不断向前延伸触角 , 其真正驻防在高原四五千米海拔据点中的士兵只是一小部分 , 但是这一小部分则要依赖后面的补给线和营地支援才能保证生存 。
其基本的分布构成是位于列城的第14军军部——在卡如的第3步兵师师部——在德巴克等地的印军旅部——在楚疏勒、DBO等基地的营级驻军——更靠前的印军哨所、据点、巡逻点 。 这其中只要有一环出了问题 , 那么再之后环节的印军就要吃瘪了 。
这个吃瘪不仅仅是在战时状态下 , 甚至在平时亦是如此 。 因为高原的环境比较恶劣 , 一点小病就可能丢掉性命 , 挨饿受冻更是可能造成非死即残的严重后果 。
以印度在锡亚琴冰川保持的作战旅为例 , 自1980年代至今的伤残病死等非战斗减员已经超过了1万人 , 平均至少每天要残废1名 , 每周要死亡1名 , 这还是在每年数亿美元军费消耗下的结果 。
在这种情况下 , 恶劣的环境首先就是印度驻军面临的第一大对手 , 而为了克服如此恶劣的环境 , 尽量减少非战斗减员 , 并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 印军必须确保后勤供应不出问题 。
由于当地环境恶劣 , 印军很难从本地得到足够的给养物资 , 其武器弹药、生活补给甚至是建筑材料都必须依赖外运 。
在网络上经常有印军通过军列向拉达克增兵、运输坦克的报道 , 事实上拉达克地区根本就没有铁路 , 是无法通过铁路输送兵员、装备与物资的 。
长期以来 , 印军的陆地运输线只能依靠斯利那加—列城公路和马纳里—列城公路来完成 , 这两条公路的长度均有400多公里 。
表面上看里程并不算长 , 可是公路是从低海拔区域修到高海拔区域的 , 中途要翻越几个高海拔的山口 , 实际的通车条件并不好 。 尤其在10月到次年3月的约半年时间中 , 受大雪封山等恶劣环境的影响 , 而无法保证顺利通行 。
这样一来 , 印度实际控制的拉达克在冬半年就会成为孤岛 , 唯一有效与印军大本营连接的通道就是通过列城机场实施空运了 。
印军有20多架C17和伊尔76大型运输机、12架C130运输机、近100架安32运输机 , 具备一定的空运能力 。 但列城机场的冬季起降条件也并不好 , 加之空运的代价高昂 , 这就决定了空运只能是应急手段 , 而不能成为常态化补给的手段 。
因此为了保证在冬半年印度驻军的物资供应 , 印军往往在4月到9月的夏半年时间中 , 主要通过公路实施不间断的物资输送 。 这些物资除了满足第14军的夏半年消耗外 , 还要储备好足够的过冬物资 。
印度第14军前后勤主管、退役少将阿姆利特·帕尔辛格对媒体称:在10月份之前 , 拉达克地区要储备20万吨的物资 。
【印度|印度第14军后勤分析:过冬物资需20万吨,这算什么水平?】由此我们得知 , 印军这支5万到6万人规模的高原驻军在冬半年的物资消耗量指标 。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进行计算过 , 以印军50000人的规模为准 , 在冬半年180天的时间中消耗这20万吨物资 , 单兵日均消耗量为22千克 。
这22千克的物资并非是个人的吃喝消耗 , 而是将武器弹药、燃料建材、帐篷冬装等分摊到个人身上的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