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白昼流星!神舟十二号22马赫高速再入,硬扛上千度高温灼烧( 五 )


神舟12号任务西区着陆场
通过直播画面可以看到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实际着陆点与预测着陆点几乎重合 , 如此精准的打靶成绩是如何实现的?
神舟12号返回任务最后一次落点预报显示与瞄准点高度吻合
神舟飞船返回舱与东风快递的再入方式不同 , 后者没有降落伞干扰因此可以指哪打哪 , 前者的干扰因素则更多 , 为了获得更大的减速量在着陆过程中必须通过降落伞实现 , 而降落伞对高空与低空风场十分敏感 , 因此判断落点精度指标主要是看返回舱在距离地面约10公里再入系统停控时的弹道精度 。
神舟十二号在神舟系列飞船中首次应用了自适应预测制导技术 , 它有两大作用 , 提高着陆精度是一方面 , 再就是它可以更好地适应空间站任务中不同高度不同状态下的随时返回任务 。
自适应预测制导技术基于北斗位置信息 , 可以提前规划返回路径 , 进而实现落点精度的提高 。 神舟十二号在制动减速后、进入黑障后、主伞打开后、进入着陆准备后分别进行了4次落点预报 , 连续的落点预报也为地面回收系统实现“舱落人到”创造了条件 。
舱落人到
早在神舟十二号之前 , 去年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就首次应用了自适应预测制导技术 , 负责人张柏楠后来也惊讶于这艘飞船的落点精度之高 , 给出了10.8环的打靶成绩评价 。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二十九年来航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 成功实施17人次航天员天地往返运输任务的神舟号载人飞船自首次载人飞行至今也已有将近十八年时间 。
载人航天工程已实现17人次天地往返
通过梳理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所应用的技术来看 , 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目标与航天新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
例如 , 基于神舟载人飞船技术基础拓展了用于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返回器、用于火星登陆任务的天问一号进入舱、用于载人登月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 。 同时这些新技术新成果也在反哺神舟载人飞船 , 比如天问一号进入舱应用的在轨隔热材料 , 以及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自适应预测制导技术等 。
见证文明崛起的古战场与神舟12号返回舱
神舟十二号返回后 , 紧接着天舟二号再次上演太空芭蕾(由核心舱后向对接口绕飞至前向对接口) ,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也已经蓄势待发 , 星辰大海的梦想我们从来不仅仅是说说 。 工程快速推进+新技术新能力快速迭代 , 我们显然已经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