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泽南、小舟
火星只有地球 1% 的大气密度 , 但以后火星车要是不带个无人机可能就显得不够先进了 。
【地震|下一次火星任务,中国要放飞自己的无人机】提到火星无人机 , 你可能会想起搭乘「毅力号」前往火星的「机智号」无人机 。 今年四月 , 在世人瞩目下 , 机智号完成了持续约 40 秒的火星首飞 , 在垂直上升 3 米后 , 执行了悬停、下降和着陆等所有设定动作 。 机智号创造了人类在火星上的「莱特兄弟时刻」 。
在地球以外的行星放飞无人机除了工程技术方面的意义 , 还会对探索带来很大帮助 , 实际上国内关于火星无人机的研究也早已开始 。
早在 2019 年 , 中科院相关团队就已针对火星无人机开展预先研究 , 经过为期两年的研制 , 日前自主设计研制的火星无人机原理样机预研项目已通过验收 。
2019 年 3 月 , 基于实验室在飞行器、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基础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NSSC)卞春江研究员策划了「火星无人机」构想并申请了北京市科委的空间科学国家实验室培育项目 , 同年 6 月 , 项目正式立项 , 名为「火星地表巡飞光谱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
火星无人机原型
火星虽然重力较小 , 但大气稀薄 , 大气密度不足地球的 1% , 相当于地球在 35 公里高的大气环境 。 因此 , 火星无人机必须在稀薄大气下产生足够的升力才能飞起来 。
基于此 , 设计之初 , 研发团队就明确了设计目标——升力强、自重轻、结构紧凑、易搭载运输 。
目前 , 常见的飞行器有两种——固定翼和直升机 , 鉴于火星探测及其地表环境的特点 , 火星上不可能建跑道 , 因此 , 选择垂直起降的直升机成为必然 。
垂直起降无人机主要有三种设计方式:单旋翼带尾桨式、四旋翼式和共轴双旋翼式 。 无人机想要有更强的升力 , 就需要有更大的桨盘面积 。 共轴双旋翼无人机能在最小的轮廓尺寸下具有最大的桨盘面积 , 有利于在稀薄大气中获取足够的升力 , 因此 , 研发团队最终选择了共轴双旋翼的设计方式 。
该火星无人机原型的顶部有两根平行的、各 1.4 米长的螺旋桨 , 即为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 , 机翼正下方是高度集成的能源、控制及有效载荷系统 。
机智号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为电池充电 , 足以在每个火星日进行一次 90 秒的飞行 。 而 NSSC 团队则设想了更进一步的方案——通过漫游车采用无线充电 , 或者将两种电力系统结合 。
该火星无人机原型总重量为 2.1 公斤 , 比机智号(1.8 公斤)略重一些 。 按照设计它将在 5-10 米的高度飞行 , 达到每分钟 300 米左右的速度 , 每次飞行可持续 3 分钟 , 飞行的限制主要在于能耗和温度控制 , 同时也需要让它自带的探测系统保持在观察范围之内 。
火星车的「导游」
火星的地形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 。 南半球遍布着高低起伏的山脉与峡谷 , 以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 北半球的地形则相对比较平坦 。
火星车在复杂的火星地表行驶时 , 可能会存在行驶受限制、前进速度较慢、探测范围较小等问题 。 因此 , 绝大多数火星着陆探测器都降落在北半球及赤道附近 , 南半球的探索任重道远 。
卞春江提出来一种设想:「有没有可能设计一个可以在火星巡飞的多光谱探测系统 , 给火星车当导游?」
这个想法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对前方区域进行成像 , 漫游车可以更好地选择路线 , 避开那些限制驾驶并给驾驶带来挑战的区域 。
此外 , 无人机上的微型多光谱成像系统还可以检测具有科学价值的目标 , 以提供一些重要化合物的证据 。 无人机提供初步数据后还能指导漫游车进行更详细的观察 。
未来的工作
为了模拟火星表面的真实环境 , 卞春江表示 , 未来该火星无人机的研发和测试将在火星极低的大气压力、低温等复杂环境变量中运行 。 并且为了成功支持科学探索目标 , 火星无人机的可用寿命至少达到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
为了能够真正测试无人机的性能 , 研究人员必须在地球上设置合理的模拟条件 。 卞春江表示 , 中国目前没有能够满足所有参数的设施 。 面对机智号的类似挑战 , 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曾建造了一个定制风洞进行测试 , NSSC 团队可能同样需要采取定制的方法 。
- 登月|阿姆斯特朗勘探地下洞穴时,比登月还激动,因为发现了黄金天书?
- 汽车|手机已经容不下高通了
- 霍金|霍金留下三个预言,每一个都事关人类安危,第一个已经开始应验
- MIUI|小米12或下个月底发布:虽错失首发权,但MIUI13更稳了!
- 银河系|和平精英鲨鱼语音包上线疯狂整活,击杀一次方圆现场变装
- type-c|酒店管事的让我修电脑,玩套路卡我不给钱,这种人没有下次了!
- 恐龙|非洲能下狠手的树,为了生存,经常“自我截肢”
- iPhone|第一次用苹果手机是什么样的感觉?用了十年苹果手机,说说感受
- 微生物|寻找地外生命 以岩石 探索地下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 三星|德媒:中国或许将成为下一个全球创新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