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祖平|“南猴王”六龄童的葬礼:唐僧送最后一程,上千群众道别( 三 )


据章金云回忆说 , 他印象中最激动人心的一次演出 , 莫过于绍剧团在中南海怀远堂的那次表演 。
章金云
1961年10月10 日 , 经过周恩来的推荐 ,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中南海怀远堂上演 。
六龄童事后回忆 , 自己上台时有习惯 , 从不看台下的观众 , 这次演出到接近尾声 , 他才乘机透过头套的眼孔往台下寻看 , 发现了毛主席、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的身影 。
谢幕时 , 毛主席向演员们挥手致意离场 , 演出后负责警卫的同志告诉他 , 毛主席对这出戏很有兴致 , 先后五次鼓掌 , 六次大笑 。
至此 , 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为六龄童一生的代表作 , 他以其灵活的身形 , 精湛的武艺开宗立派 , 被誉为“南派猴王” 。
六龄童因此也带动了绍剧这个古老地方剧种的复兴 , 在绍剧数百年发展历史中 , 就将绍剧发扬光大的卓越贡献而言 , 六龄童当推为一代宗师 。
宝刀未老 , 传承相继翻开章家的历史 , 你会发现这简直是个“猴王世家” , 从六小龄童的曾祖父 , 人称“活猴章”的章廷椿 , 到祖父“赛活猴”章益生 , 再到父亲“南猴王”章宗义 , “章氏猴戏”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延续四代 。
接下来的第五代便是六龄童的儿子和侄子这一辈 , 六龄童的侄子章金云是大哥七龄童的儿子 , 他从小就跟随六龄童一起学习 , 见证了父亲与叔叔是怎样带着“绍兴猴戏”走上艺术巅峰的 。
而这样的艺术成就绝非一朝一夕 , 而是几代人不懈努力付出的成果 , 所以六龄童不仅让侄子学习猴戏 , 他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和他一样要传承这门艺术 。
六龄童的二儿子小六龄童参与过1957年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那一次的演出 , 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还亲自抱着这个“小猴子”合了影 。
父亲六龄童觉得儿子在学习“猴戏”上非常有天分 , 所以对他寄予厚望 , 但好景不长 , 1966年 , 年仅16岁的小六龄童因为白血病不幸去世 。
痛失爱子的六龄童虽然内心无比悲痛 , 但他仍然坚持对“猴戏”的传承 , 他要让自己的子子孙孙都学“猴戏” 。
1970年 , 六龄童请到了上海戏剧学校的薛德春老师系统化的教小儿子章金莱学戏练功 , 就这样时年十一岁的章金莱带着哥哥未完成的梦想与父亲殷切的盼望 , 开始了自己的“猴戏”生涯 。
章金莱学戏后取艺名为六小龄童 , 这些年我们一说起六小龄童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版最经典的86版《西游记》 。
六小龄童在荧幕上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 , 已经是难以超越的经典 , 但在这个角色成功的背后 , 六龄童更是功不可没 。
1982年 , 《西游记》剧组最初找到六小龄童的时候他非常兴奋 ,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烦恼和犹疑 。
这戏该怎么演?
身为“猴王世家”的后辈 , 演好则矣 , 演不好岂不是丢了家族的脸面 , 他和父亲说自己就像是压在五行山下一般苦恼 , 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
六龄童看出儿子的烦恼 , 他边收集边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给六小龄童 , 上面是各式各样 , 各种造型、表情、动作的孙悟空 。
六龄童拿着这些照片去找儿子 , 对他说:“这些给你作为拍电视剧的素材 , 你不要有压力 。 ”
六小龄童看了这些照片 , 就好像当初父亲受盖叫天指引的时候一样 , 豁然开朗 , 要演好猴子 , 就要像父亲一样 , 先忘了自己 。
众所周知 , 86版《西游记》时隔多年仍然有着经久不衰的强大魅力 , 这与剧中那个活泼好动 , 机灵勇敢的“孙猴子”有着很大的关系 。
六小龄童继承父亲的衣钵 , 用自己的方式让“南派猴戏”更加地深入人心 。
2004年 , 八十岁高龄的六龄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 他说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有人学猴戏 , 要把它传承下去 。
“猴王”仙去 , 艺德千古距离2014年农历马年还有两天的时候 , 在医院住了十多天的六龄童被儿女接回了家中 , 随着年岁渐长 , 六龄童腿脚变得不利索 , 平日里只能跟在老伴身后溜达两下 。
儿女们记得父亲年轻时每逢过年过节就会格外忙碌 , 外出演戏排练演戏 , 婚丧嫁娶 , 绍兴人一生都离不开绍剧 , 更离不开他们的父亲 。
但2014年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 , 已经90岁的六龄童却显得格外清净 , 前些天因为一场感冒他在医院里住了十多天 , 在医院里凡是有人来探望 , 老爷子就做出猴戏里调皮的表情 。
六龄童的四子章金山说 , 在医院父亲总一个人偷偷的往床尾挪 , 起初我不明白是为什么 , 后来看他把两腿搭在病床的栏杆上我才明白 , 父亲是要压腿 , 这是他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了 , 没想到在病中他也没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