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尚长荣:艺无坦途,唯有攀登( 四 )

  海纳百川 , 须得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 戏曲艺术创作者不仅要做到“闻过则喜” , 更应欣然、及时地“闻过则改” 。 《廉吏于成龙》在京剧艺术节上斩获头名 , 大家欢欣鼓舞时 , 某杂志刊登评论文章 , 直言不讳地批评“于成龙”有不切实际的“高大全” 。 尚长荣立刻拉着编剧们 , 对照文中的批评意见共同修改剧目 。 经过11次大修改、无数次小修改的“于成龙”最终呈现于舞台 , 并在之后获得中国戏剧戏曲类所有奖项即“大满贯”的殊荣 。 在鄂州演出那会儿 , 当“这是湖北黄州的红土 , 渗透着荆鄂赤子的热血;这是武昌江畔的流沙 , 记载着世代平民的甘苦”的台词响起时 , 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 散场后观众仍不愿离去 , 这是真正唱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

  品质精益求精 , 一字一句打磨出精品 。 《贞观盛事》1999年首演 , 2002年获得“文华大奖” , 但尚长荣并不满足 , 仍希望剧目能精益求精 。 本着“小改大提高”的原则 , 剧组在4个月里组织多场专家研讨会 , 一字一句 , 精雕细琢 。 魏征最后一场有句台词 , 最初是“怎能不清身自律” , 后改为“怎可不清身自律” , 最后有位“高人”提出 , 能否改成“敢”字 , “怎敢不清身自律 , 以身作则” 。 好 , 一字值千金!

  胸膛里揣着滚烫的心 , 要把京剧艺术传下去

  “三部曲”红遍大江南北 , 但并未让这位京剧大家停歇前进的脚步 。 近年来 , 尚长荣常常走出国门 , 向世界传播京剧 。 2017年9月 , 他与史依弘携手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普林斯顿大学连演数十场《霸王别姬》 , 并通过网络向全世界直播 。 “时代赋予了剧场艺术新的挑战 , 戏曲人应该勇于接受 , 通过唱腔和表演 , 讲好中国古今人物的故事 , 传递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优秀的民族精神 。 ”

  2008年 , 尚长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由郑大圣导演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 。 几年后 , 上海京剧院准备摄制京剧电影《霸王别姬》 , 导演滕俊杰提出要加拍3D全景声版 , 这对主演之一的尚长荣来说可是“正中下怀” 。 20世纪60年代 , 他第一次戴着眼镜在北京大观楼看立体电影 , 观摩的就是上海拍摄的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 当时他就琢磨着想把戏曲拍成立体电影 , 40多年后梦想成真 。 影片获得世界3D电影最高奖——金·卢米埃尔奖的青睐 , 评委从几百部参评影片中遴选出29部电影 , 其中就有《霸王别姬》 。 之后 , 尚长荣又主演了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 , 让戏曲借着电影的翅膀 , 飞向世界 。

  年近八旬的尚长荣如今依旧忙碌着 , 一方面竭尽所能把中华文化传出去 , 一方面致力于把京剧艺术传下去 , 他笑称这是艺术生涯的“重点转移” 。 从2014年开始 , 上海京剧院以一年一出戏的速度进行“三部曲”的传承 。 从念白、唱腔 , 到剧本分析、历史背景 , 乃至人物的身段动作 , 尚长荣将所有细节“掰开揉碎”了教给年轻人 , “三部曲”终于有了青春版 。 “老师是一把钥匙 , 帮学生打开艺术灵感的门 。 我并不希望他们依葫芦画瓢地照搬 , 而是期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各自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 更期待他们能够举一反三 , 提升在其他传统戏和新编戏中的编演能力 。 ”尚长荣寄语年轻演员 , 要以“死学”为依托 , 扎根传统的土壤 , 方能“用活” 。 “成大才不靠捧 , 靠自己的追求与磨练 。 ”

  采访人员手记

【文汇报】尚长荣:艺无坦途,唯有攀登。  笑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