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尚长荣:艺无坦途,唯有攀登( 三 )
1988年7月 , 骄阳似火 , 《曹操与杨修》剧组正式成立 。 那一年上海真热 , 排练场在京剧院二楼仓库旁 , 只有几台小电扇 , 吹出的是热风;场地上还堆着道具和杂物 , 跳蚤横行;尚长荣住的宿舍又小又闷 , 夜里赤着膊也没法睡 , 只能绕着楼下的停车场一圈圈地遛弯儿 。 他当时顺口编了一首诗:“热浪袭人 , 汗流满面 。 屋似烘箱 , 心烦意乱 。 求索艺术 , 忍苦实干 。 功成之日 , 体重减半 。 ”
尽管条件艰苦 , 但大家心很齐 , 各方面都取得了艺术突破 。 扮相上 , 尚长荣仍然用京剧脸谱 , 只是将炭条眉微调为剑眉 , 把三角眼改成长目 , 将唇上的黑痣挪到眉上 , 这就增添了英武之气 。 在寻找角色内在支撑点时 , 尚长荣尝试把曹操作为一个“人”来演 , 抓住角色“伟大”和“卑微”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 进行性格塑造和心理推演 , 其艺术震撼力是巨大的 。 1988年12月13日 , 《曹操与杨修》赴天津参加全国新剧目汇演 , 一炮打响 , 被评为首届中国京剧节唯一金奖 , 尚长荣也被评为首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榜首 。 从此 , 上海多了一个“新曹操” 。
1991年 , 尚长荣举家南迁 , 落户申城 , 正式加盟上海京剧院 。 之后 , 上海京剧院又陆续推出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 , “尚长荣三部曲”终于完满 。 他说自己与上海一拍即合 , 艺术追求“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 “我需要这样的氛围 , 需要这样的团队 , 需要这么好的观众 。 上海需要我 , 我更需要上海” 。 2014年 , 尚长荣被授予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 这是褒奖他以创造性的艺术劳动 , 为新时期以来京剧新剧目创作演出作出的杰出贡献 。
对艺术常怀敬畏心 , 京剧要激活传统融入时代
【文汇报】尚长荣:艺无坦途,唯有攀登。 “曹操的笑”“魏征的直谏”“于成龙的斗酒”……尚长荣在舞台上留下了许多华彩篇章 , 令人拍案叫绝 。 如今 , 《曹操与杨修》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 , 而“三部曲”也先后获得第一、三、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榜首) , 几乎囊括了中国戏剧界所有重要奖项 。 回眸近30年来的创作历程 , 尚长荣目光炯炯、语气坚定:“艺无坦途 , 唯有攀登 。 ”
戏曲艺术创新 , 必须攥紧传统文化的根脉 。 “万变不离其宗 , 我们的传统是不能丢掉的 , 这是我们的根 , 不管怎么变 , 都不能离开文化的根 。 我们要敬畏传统、继承传统、研究传统 , 还要激活传统 。 ”在尚长荣看来 , “三部曲”中所有“创”与“改”都建立在传统根基上 , 所有唱腔与表演也都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 《曹操与杨修》第四场采用“反二黄慢板”来展现曹操的心境;《贞观盛事》第二场的“四平调”来自传统戏中生、旦行的专属 , 用在此处表达魏征的舒畅心情也十分恰当;《廉吏于成龙》则在众多传统板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昆曲的“吹腔”和山西的民歌、方言 , 在最大程度地吸收传统养分的同时 , 也大量汲取了非本体的音乐元素 。 “对传统报以最大的尊重 , 对创新也给予最大的包容 , 既要摆脱抱残守缺的‘僵化’ , 又要切实防止‘走火入魔’的‘异化’ , 不能只顾外包装而背离戏曲的本体核心 。 这不但是剧院的审美理想 , 也是我的坚守、尺度和根本 。 ”尚长荣说 。
刻画鲜活角色 , 要找到滋养内心的沃土 。 为了揣摩曹操的内心世界 , 尚长荣细读《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 , 一字一句地解读《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政令 , 从传世文本中追寻古人的人生足迹;为了把握魏征的个性 , 他不仅熟读《谏太宗十思疏》 , 还专程前往魏征故里汲取创作灵感;排演《廉吏于成龙》时 , 他一路颠簸赶到山西省方山县 , 从于成龙的出生地捧回一杯泥土 , 放在舞台上象征高洁操守的竹箱内 , 作为“镇戏之宝” 。 “只有踩着这样的泥土 , 才能走进戏中人的生活 , 感受到他们精神的力量 。 ”
- 存储世界@云创大数据张真董事长荣膺南京“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人才”
- [文汇报]网剧集体“上新”,谁能成为下一个爆款
- 『证券市场红周刊』长荣集团全自动口罩生产设备获出口订单
- 文汇报@精彩配角成就荧屏“当代母亲图鉴”
- 「文汇报」抖音爆款“神剧”为何没能笑到最后
- 「文汇报」《中国医生》这几部纪录片为何能刷屏爆红?
- 「文汇报」《白夜追凶》姐妹篇《重生》上线 引发观众讨论
- 【文汇报】海报“战疫” 以设计的力量鼓劲凝心
- #文汇报#《在一起》:为战“疫”中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感动
- 【文汇报】这个三月,国产剧集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