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国内企业应加紧布局持续发力,赛迪观点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尚需时日( 二 )


高级别自动驾驶或是我国实现领先发展的领域
高级别自动驾驶方兴未艾 , 给我国争取领先位置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 高级别自动驾驶是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竞逐的重点 , 虽然特斯拉等宣称“已非常接近L5级自动驾驶” , 并表示有望在年内实现L5级基本功能的开发 , 但尚未有被公认的成果 。 业界也逐渐意识到 , 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面临的挑战超出想象 , 相关企业不得不推迟商业化时间 。 智能网联汽车被认为是汽车行业的颠覆性产品 , 我国正积极发展 , 目前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基本相当 。 若能在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 则有望掌控未来发展主导权 。
我国具有多方面独特优势 , 能够支撑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创新 。 从技术实力看 , 在数据云、高精度地图、位置服务及网联系统等技术领域 , 我国企业已推出自主解决方案或融合国内外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在激光雷达、摄像头、汽车计算平台等自动驾驶核心技术领域也在加快取得突破 。 从基础设施看 , 我国在5G、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能力和建设推进方面全球领先 , 已拥有超过20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 , 10多个城市开放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 , 可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提供坚实的支撑、广阔的运行区域和丰富多样的场景 。 从消费心理看 , 当今中国人更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 , 也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更高溢价 , 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在国内的应用推广将较国外顺利 , 新的商业模式也能更快的探索、实现 。
核心技术、应用环境尚存挑战 , 我国需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 核心技术方面 , 我国在车控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等自动驾驶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 , 尚不能够通过国产化技术保障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的供应链安全 。 应用环境方面 , 我国道路交通场景的复杂性高于国外 , 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多、道路标识标线不清晰、交通参与者路权意识模糊、部分地区存在“碰瓷”等道路违法行为等 , 都给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带来了挑战 。 同时 , 如何让使用者对汽车安全性真正放心 , 也是决定实际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
从四方面发力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和落地
加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力度 。 重点围绕车规级芯片、汽车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组织开展研发 , 并充分考虑学科间、领域间的耦合作用 , 使系统综合性能达到最优 。 坚持两条腿走路 , 在推动核心技术国产化的同时 , 积极运用国外成熟技术产品 ,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环境的实际需求 , 开展系统集成和优化 , 依托市场规模优势 , 尽快推进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落地 。
支持开放共赢的产业联盟建设 。 一方面 , 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上下游企业相结合和产业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 汇聚、优化行业创新资源配置 , 合力推进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从研发到应用这一系统工程 。 另一方面 , 通过产业联盟组织多种形式的战略协作 , 开展产品众测 , 促进企业内循环 , 以此降低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成本和技术风险 。
加快推进政策与标准法规建设 。 研究确定不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的政策缺项和制度盲区 , 针对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上牌、交通事故认定、保险理赔等问题 , 出台精细化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引导 。 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的产品安全性 , 尽快制定出台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测试评价标准和产品准入管理办法 , 建立结果互认机制 , 规范产品研发与应用 。
加快示范应用与商业模式探索 。 在满足现有规章制度、保障安全的条件下 , 鼓励在港口、物流园、工业园、公共绿化公园等具有明显围蔽特征的场地设立半封闭独立驾驶功能区 , 进行实际应用示范 , 检验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可用性、适用性和安全性 。 继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路测工作 , 并在全国范围划定若干区域 , 允许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在代客泊车、网约出行、市政作业、短途物流等应用场景下开展商业化示范应用 , 加快可行商业模式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