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惕|毛主席见到了阔别30年的陈玉英,百感交集:见你就像见到了开慧( 二 )


陈玉英的到来 , 让杨开慧非常开心 。
杨开慧亲切地对陈玉英说:“你到了我家里 , 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 。 ”
杨开慧是这样说的 , 毛家上上下下也是这样做的 , 都把陈玉英当成了亲人 。
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老太太甚至正式收了陈玉英为干女儿 。
这也是后来人们为什么把毛岸英写给陈玉英的信称为“家书”的原因 。
新中国成立后 , 陈玉英经常和人们讲述自己在毛主席家里当保姆的情形 。
她印象最深的是 , 毛主席经常下乡考察 , 忙得不可开交;稍有空闲 , 还要去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 。
陈玉英说:“毛主席到农讲所讲课 , 总是穿他那唯一的一件白衬衣 。 有一天 , 我不知道他要出去讲课 , 把白衬衣洗了 。 等到毛主席要找那件衣服出门时 , 我才知道洗错了 , 感觉到自己误事了 , 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 杨开慧笑着安慰 , 说这没什么 , 到邻居家借一件就好了 。 毛主席却制止了杨开慧 , 说用不着借 , 我穿长衫照样讲课 。 ”
陈玉英还记得 , 彭湃、蔡和森、夏明翰等人经常来毛主席家开会 , 夜深了 , 毛主席会拿点铜板让她去买点包子之类的食品回来待客 , 末了一定会说:“你也饿了 , 别忘了算上你的一份 。 ”
毛主席、杨开慧后来搬迁到了武昌 , 毛主席担心陈玉英没文化 , 外出找不到回家的路 , 就特意给她做了一块写有字的白布条 , 上面写:“武昌都府堤四十一号陈玉英 。 ”
老覃在这里插一句 , 可惜陈玉英没有把这条白布条保存到解放 , 不然 , 这条白布条的收藏价值更高 。
1927年大革命失败 , 杨开慧和陈玉英带着孩子们回到了长沙县板仓乡下 , 毛主席则去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 。
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 , 陈玉英回宁乡老家务农 。
1949年5月的一天 , 陈玉英听人议论 , 说毛主席领导的解放军要进城了 , 她无限欣喜 , 带着刚满7岁的小女儿孙佩君返回到了长沙城里 。
恰巧 , 在湖南当议长的赵恒惕正准备逃往台湾 , 请陈玉英住到他在文运街8号的房子里 , 帮看房子 。
1950年 , 毛岸英回长沙寻找陈玉英 , 经过一番艰难寻访 , 就在赵恒惕的住所里找到了陈玉英 。
陈玉英兴奋地回忆说:“岸英对我很亲热 , 非常关心我的生活……”
毛岸英回到北京后 , 给她写了那封六页长信 , 代父亲和弟弟向她问好 。
1957年5月 , 陈玉英的女儿孙佩君面临中考 , 担心自己考不上高中 , 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帮助 。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很快复信 , 信中的字里行间 , 透露出了一种慈父对女儿的关怀 , 称“(你)已在初中毕业 , 甚慰” , “升学的事 , 我不宜于向学校写信 。 能否考取 , 听凭学校 。 如不能升学 , 可以在家温课” , 信中还提到“寄上三百元给你母亲 , 以后还可寄一些” , 让她“不要忧虑” 。
也在这年六月 ,毛主席让人接陈玉英到北京叙旧 。
阔别了三十载 , 毛主席见到陈玉英 , 百感交集 , 拉着她的手 , 动情地说道:“你同开慧同甘共苦 , 我今天看见你就像看到了开慧一样 。 ”
毛主席和陈玉英同桌吃饭时 , 不忘让人从学校叫回女儿李敏、李讷作陪 。
陈玉英临别返家 , 毛主席郑重地送给她和女儿每人一张自己的签名照片 。
这之后 , 毛主席多次在百忙之中写信给陈玉英 , 多次汇款供陈玉英的女儿孙佩君读书 , 多次写信给孙佩君 , 鼓励她发奋上进 。
孙佩君也因此被称为《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最年轻的受信人 。
毛主席殷殷照顾陈玉英、孙佩君母女 , 可谓有情有义 , 让人感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