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两千年帝统为何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

中国两千年帝统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 , 把帝统的决定权归诸上天 , 人间勿议 , 以维护帝统的稳定 。
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一原则并没有很好执行 , 以秦、汉为例 , “两代共二十六个皇帝 , 以嫡子继承皇位的只有西汉时三位;东汉竟没一位 。
【爱历史】?中国两千年帝统为何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
文章图片
尽管如此 , 但它毕竟是嗣位继承的重要政治规则 , 还是具有不可低估的观念力量 。
曹丕创作《典论》的真正动机 , 主要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 也就是为其争夺继承权服务 。
1、劝诫父母“立嫡以长”
当曹丕继承王位的欲望受阻以后 , 他通过《典论》的创作和传播委婉地规劝曹操、卞后和宫人 , 劝诫曹操的臣下 , 以春秋大义为准则 , “立嫡以长” 。
最重要的是试图说服竞争对手曹植 , 放弃权力争夺 , 发挥其自身才华的优势 , “寄身于翰墨 , 见意于篇籍” 。 如此 , 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不朽 。
曹昂亡后 , 曹丕成为曹操诸子中年齿最长者 。 曹操为公前 , 曹丕位为五官中郎将、丞相副 , 地位高于诸弟 。
建安十八年(213年) , 曹操为魏公 , 若遵循“立嫡以长”的立嗣原则 , 曹丕是当然的太子 , 大概最初曹丕自己也如此认为 。 曹操却迟迟不立太子 , 对于身处其中的曹丕而言 , 漫长的等待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心理煎熬 。
从建安十八年(213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 , 这段时间曹丕、曹植各树党羽 , 明争暗斗 。
在立嗣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曹操和卞氏都偏爱曹植 , 当然令曹丕寝食难安 。 其间 , 曹丕虽被立为太子 , 若曹植能够自我砥砺 , 仍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
曹丕心中对父母偏爱曹植不满 , 又不能公开表达 , 但内心对权力的向往又无法压抑 , 于是选择用文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 通过创作和传播《典论》来宣扬“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立嗣原则 。
第一 , 希望曹操吸取前世帝王长子无辜身灭的惨痛历史教训 。
【爱历史】?中国两千年帝统为何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
文章图片
在《典论·奸谗》一文中 , 曹丕列举历史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王公长子或太子之事 , 希望曹操能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
第一个事例:伊戾为宋平公太子痤内师 , 因不得宠信 , 设计陷害太子痤 , 诬告“太子将为乱 , 既与楚客盟矣” 。 平公不辨真伪 , 诛杀太子 。
第二个事例:费无忌为楚平王太子建少傅 。 平王派无忌为太子娶妻 , 因所迎的秦国女子貌美 , 无忌为讨好平王 , 驰归报曰:“秦女绝美 , 王可自取 , 而更为太子取妇 。 ”平王没有推辞 。 此事过后 , 无忌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会杀己 , 乃在楚王面前谗言太子不满 , 楚王信以为真 , 迫使太子建逃亡 。
第三个事例:秦始皇长子扶苏与赵高、李斯不睦 , 高、斯贪恋权力 , 矫诏逼死扶苏 , 拥立二世 。 曹丕评道:“高、斯之诈也贪权” 。
第四个事例:江充以巫蛊害死卫太子 。 在这些先朝历史教训中 , 奸臣的谗言固然可恶 , 而身为帝王不辨是非 , 听信诬告 , 致使骨肉相残 , 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曹丕举这些例子的警示作用和劝说目的十分明显 。
曹丕在列举这些不幸史实的同时 , 还别有用心地借“晨凫、北犬之献”的典故 , 赞扬魏文侯由立幼到立长为嗣的转变 。 魏文侯长子名击 , 封于中山 , 次子名诉立为嗣 。 击对此可能心存怨恨 , 三年之中不与父亲来往 。 击之傅苍唐劝其曰:“父忘子 , 子不可忘父 , 何不遣使乎?”苍唐之言触动击的思父之情 。
他知道父亲魏文侯“好北犬 , 嗜晨雁” , 于是派遣苍唐携往而献之 。 魏文侯深为所感 , 遂废少子诉而重立击为嗣 。
曹丕选择这个故事 , 别有深意 。 曹操为魏公或魏王 , 所治之域乃魏文侯旧疆 。 虽然时代相去已遥 , 但同是魏之主人 , 魏文侯能够回心转意 , 曹操是否也能够坚定立长的信念?
【爱历史】?中国两千年帝统为何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
文章图片
第二 , 公开抨击妇人乱政 , 委婉劝谏母后 。
《典论·内诫》曰:“三代之亡 , 由乎妇人 。 ”曹丕从新近发生的袁绍、袁术、刘表的亡邦灭家出发 , 大胆抨击妇人与政 。
袁绍因听从妻子的建议 , 以少子尚代长子谭为嗣 , 致使二子争国;刘表亦听信后妻蔡氏之言 , 亲近少子刘琮疏远长子刘琦 , 以致兄弟相仇 。 袁绍、刘表最后的结局都是“举宗涂地 , 社稷为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