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火器与英国究竟差在哪里?何至于被“碾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 鸦片战争中清军之所以败 , 是因为清军的装备上与英军有着巨大的代差所导致 , 以致于清军败北、英军取得碾压性胜利 。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 因为鸦片战争时 , 清军与英军在装备上并没有很大的代差 , 足以取得碾压性的优势 。 换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 当时的英军处于初期火器时代、清军处于冷热兵器混合使用时代 。 当时清军主要的火器是沿用明朝时期的"鸟铳"、"佛朗机"、"红夷大炮"等 , 但这是是明朝时引进的 。 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注意 , 那就是这些火器本质上属于西洋火器 , 由明朝对其进行了改进 。 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军使用的是老式的"洋枪洋炮" 。 与英军相比落后西方世界200年 。 虽说 , 这200年里西方火器发展进程缓慢 , 但在性能上还是有一定差别 , 只是这差距还不致命 。 【爱历史】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火器与英国究竟差在哪里?何至于被“碾压”
文章图片
英军对清军在火枪上有一定优势 , 但在火炮上又是并不大清军所装备的火枪主要是鸟枪和抬枪 , 其中装备最多的是鸟枪 。 无论是鸟枪还是抬枪都属于滑膛枪 , 用火绳发火 , 带有瞄准装置和带溯杖(即推弹杆) , 使用圆形铅弹 , 枪长2.01米 , 铅弹丸重1钱 , 装填火药3钱 , 射程约100米 , 射速为1至2发/分钟 。 【爱历史】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火器与英国究竟差在哪里?何至于被“碾压”
文章图片
而英军则是装备了先进的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与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 , 其中伯克式枪长1.16米 , 口径15.3毫米 , 弹丸重35克 , 射速为2至3发/分钟 , 点火装置为摩擦燧石;布伦士威克式枪身长1.42米 , 口径17.5毫米 , 弹丸重53克 , 射速为3至4发/分钟 , 点火装置为击发枪机撞击火帽 。 【爱历史】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火器与英国究竟差在哪里?何至于被“碾压”
文章图片
根据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清军的火枪枪身过长 , 装填、射击均为不便 , 且点火装置落后 , 遇到风雨天设计效果较差 。 虽说在性能上两者相差并没有很远 , 但在射程不及英军 , 这点只能从数量来弥补 , 又因军费问题 , 当时的清军尚未全军装备鸟枪 , 仍有一部分使用大刀、长矛 。 所以很难在数量上碾压英军 。 至于火炮方面 , 在康熙时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人 , 帮助清朝监制过许多火炮 。 因此 , 清军的火炮主要是仿制西方17至18世纪时期的加农炮 。 不过因为整个18世纪 , 西方火炮并无大变化 , 所以在鸦片战争时 , 清军火炮其实与英军的火炮在样式及原理上大体相同 , 并不存在代差 。 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差别那就是主要在于制造工艺与火药配比和炮弹上的差距 。 【爱历史】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火器与英国究竟差在哪里?何至于被“碾压”
文章图片
其一、铸造工艺上的差距英国经历工业革命后 , 冶炼技术突飞猛进 , 所产铁质高 , 使得火炮拥有良好铸造材料 , 且采用铁模等工艺铸炮 , 以镗床对炮膛内部加工 , 使之更为光洁 。 而清朝冶炼技术落后 , 铁水无法尊道提纯含杂质多 , 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 , 气孔气泡多且密集 , 易炸裂 。 清朝一般采取加厚管壁的方法来避免炸裂的情况 , 但笨重的火炮机动性差是其一 , 其次为了避免炸裂 , 还得减少火药填量 , 这又降低了火炮威力 。 此外 , 清朝所制火炮只是仿制 , 根本不懂得身管/口径比例 , 以及火门位置在火药燃烧中的实际意义等等 , 所以铸造出来的许多火炮比例不合 , 要么火门开得太前 , 太大 。 这样子怎么和英国拼?其二、火药配比和炮弹上的差距【爱历史】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火器与英国究竟差在哪里?何至于被“碾压”
文章图片
清军火炮的炮弹种类少 , 且质量差 , 对比同期的英军已拥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而清军方面只有实心弹一种 , 且弹体粗糙、弹径偏小 。 且清军许多火炮都是固定的 , 都没有炮架 。 哪怕有一些有炮架的 , 也只能调整高低夹角不能左右旋转 , 限制了射击范围 。 更可怕的是清军许多火炮竟无瞄准器具 , 或只有"星斗"(用以确定射击方向)而没有"炮规"(用以确定高低夹角) 。 士兵主要靠经验来瞄准 。 火药配比上 , 1825年歇夫列里在进过多次试验后 , 提出了黑色火药的组一架化学反应方程式 。 理论上硝、硫、炭的配组比例以74.84%、11.84%、11.32%位最佳火药配方 。 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置了枪用发射火药(硝75%、硫10%、炭15%)和炮用发射火药(硝78%、硫8%、炭14%) 。 加之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 , 英国火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爱历史】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火器与英国究竟差在哪里?何至于被“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