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事|刘坤一的实诚与张之洞的精明


历史往事|刘坤一的实诚与张之洞的精明
文章图片
江南名士、殿试探花出身的冯煦(常州府金坛人)在为两江总督刘坤一撰写的墓志铭中 , 盛赞刘坤一平生所做的两件大事 。
其一是打消了慈禧太后废黜光绪帝的想法 。 戊戌政变后 , 他秘电朝廷 , 称“经权之说须慎 , 中外之口宜防” 。 次年进京陛见时 , 当着老太后的面劝谏 。 退见首席军机大臣荣禄时 , 又激发荣禄一起阻止太后废光绪之举 , 说“今皇上临御二十六年 , 并无失德 , 岂可遽行废立?”
这事还有段小插曲 , 可一窥刘坤一的实诚和张之洞的精明 。 据江西新昌人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载 , 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一开始答应和刘坤一联署反对废立的奏折 , 可在发出之前后悔了 , 致电刘坤一要求划掉自己的名字 。 刘坤一很是不屑地说:“香涛(张之洞的字)见小事勇 , 见大事怯 , 姑留其身以俟后图 。 吾老朽 , 何惮?”所指张之洞“见小事勇” , 大约是说他当京官时 , 作为“清流派”骨干 , 上奏直指宿弊 , 弹劾官员 , 言辞激烈 。 或许是张之洞由殿试一甲第三名出身 , 任京官多年 , 知道慈禧意欲废黜光绪乃天下第一事 , 拂老太后之意风险颇大 。 他的得意门生杨锐在变法失败后成为被杀头的“六君子”之一 , 或许更让他在慈禧面前胆气全消 。
其二乃庚子之变时 , 倡行东南互保 , “保障东南 , 匡扶大局”(其嗣后朝廷赐恤上谕中的话) 。 冯煦在墓志铭中述这段经过:
义和团之炽也 , 公电陈激切 , 几千言 , 有云:“从古无以邪教立国者 , 信用此辈 , 必召巨祸 。 将来各国悍队直入 , 都城宗社震惊 , 乘舆播越 , 有臣下所不忍言者 。 ”稿初定 , 或谓此奏关系甚大 , 国之安危系之 , 公之祸福亦系之 。 公沉思俄倾 , 以手加项曰:“好头颅会赴菜市口耳 。 ”立命译发 。 厥后受祸之酷 , 一如所奏 , 而惜乎其言之初不用也 。
刘坤一说自己做好被拿到菜市口刑场的准备可不是夸张 , 太后重用义和团向列国开战 , 反对的五位大臣被杀 , 其中户部尚书立山和内阁学士联元还是满洲旗人 。 立山做过总管内务府大臣 , 曾深得慈禧的宠信 。
等到浪战开始 , 眼看着他所预料的都城陷落、两宫播迁一步步成为现实 , 在太后要求所有督抚响应战争动员令与列强交战时 , 他又冒着极大的风险 , 联络张之洞、李鸿章 , 后来加上闽浙总督、四川总督 , 与列强私下达成协议 , 保护境内洋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 这就是“东南互保” 。 当时这是违背圣意的大不忠行为呀 , 庶几近乎谋反 , 如此做要冒罢官甚至杀头的风险 。 ——这一回 , 张之洞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 也大胆赌了一把 。 事后证明 , 东南三大帅为主的南方督抚 , 没有逢君之恶而遵从明摆着祸国殃民的太后旨意来表示忠诚 , 而是以社稷苍生为念 , “抗命”来践行真正的忠诚 。 好在撞到南墙后太后明白了 , 不但没有追究刘坤一 , 还在其去世后的“组织评价”中强调此举是“匡扶大局” 。
刘坤一先后三次担任两江总督 , 累计达十六年 。 光绪七年(1881年) , 刘坤一在第二次任两江总督时被罢 , 直接原因是张之洞上折弹劾他:“嗜好素深 , 又耽逸乐 , 比年精神疲弱 , 于公事不能整顿 , 彭玉麟与之筹议江防颇为掣肘 。 ”当然这样有着赫赫军功的高官被免 , 根本的原因是高层的权力斗争 , 别人弹劾只是提供炮弹 。
刘为政宽厚 , 信奉无为而治 , 其实只是不喜欢折腾 。 可他在重大的事项上如办洋务、修铁路、与洋人交涉 , 却是机敏迅捷 , 当机立断 , 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上更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
冯煦对张之洞评价不高 , 他于1927年去世 , 此时已距离张之洞去世差不多20年 , 张之洞作为洋务派大臣、赞成维新的历史形象早已定格了 。 冯煦留下的笔记一部 , 其中多有对张之洞表示不满的内容 。 冯的弟子要将笔记刻版印行 , 经当时诸多名流调解 , 将其中贬损张之洞的部分删除 , 方才刊印 。 在刘坤一的墓志铭中 , 冯煦为反衬刘坤一有古大臣之风 , 用一段话讽刺有当世大臣欺世盗名 , 我以为指的就是张之洞 。 其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