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看《信条》,别试图理解它,得去感受它


“《TENET》不应该翻译成‘信条’ , 应该音译成‘天呐天’!”9月4日 , 诺兰新作《信条》登陆中国院线 , 号称“诺兰最烧脑电影”的《信条》果然不负众望 , 不少影迷一刷之后“绝望”地在豆瓣留下评论“烧脑、看不懂 , 第一遍完全是预习”;而喜欢的观众表示这是“绝对的杰作”“诺兰最有野心的作品” 。
信条|看《信条》,别试图理解它,得去感受它
本文插图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 , 《信条》像是一场长达150分钟的脑力测试 , 毫无考前辅导并且考点密集 , 要想第一遍就打开所有隐藏关卡 ,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时间逆转这个概念就像是一记重重的“学霸之锤” , 把不少观众敲得头昏脑涨 。 该片豆瓣开分8.4分 , 目前下降至7.8分 , 可见观众对于《信条》这道“物理题” , 不 , 这部电影 , 是欣赏的 。
特工、科幻、时空逆转是《信条》的关键点 。
故事主线不难理解 , 看过的观众90%应该都能明白此片讲了什么故事:男主从未来回到过去 , 进行了一场拯救世界的特工战争 。 用这么一句话去概括 , 其实设定得非常简单 。
主线简单 , 但叙事表现手法却让观者挠破头皮 , 诺兰的惯用招数:用复杂的方式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 在《信条》中 , 看起来复杂的点有很多 , 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线叙事 , 快节奏的剪辑 , 背景音乐的多重交织 , 一段几乎没有台词的军队混战……繁多的局部细节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简单故事 , 考验观众能否让大脑飞速运转 , 应对快速变化的画面和剧情 。
信条|看《信条》,别试图理解它,得去感受它
本文插图
看《信条》很烧脑 , 这个烧脑的部分应该源于诺兰过于强大的物理基础知识 。 诺兰的前两部——《盗梦空间》围绕潜意识和多层梦境展开 , 《星际穿越》讲的是虫洞和黑洞 , 《信条》则用了一个更加冷门的物理学知识——熵(shāng) , 来建构电影的核心概念“时间逆转” 。
简单来说 , 熵代表着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 。 理论上说 , 每个物理定律都是对称的 , 能够沿着时间前行和后退 , 但熵却是单向的:正常情况下 , 世界是一个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单向过程 , 也就是“熵增” 。 但在《信条》里 , 未来的人类通过某种黑科技达成了“熵减”状态 , 从而实现“时间逆转” 。
【信条|看《信条》,别试图理解它,得去感受它】对普通观众而言 , 要顺利接受片中的“时间逆转” , 得跨过不少关卡:首先要大致理解“熵增”“熵减”这两个基础概念;其次还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过往的时空题材电影里 , 大多使用“时空穿越”概念:角色通过某种机器 , “咻”地回到过去某个时间点 。 但《信条》的展现则更接近于“时间倒流”:角色可以在“熵增”和“熵减”之间来回切换 , 当处于“熵减”的时候 , 世界就会呈现“回放”的状态 。 比如人倒着走、车倒着开、鸟倒着飞、子弹从射出到收回……
信条|看《信条》,别试图理解它,得去感受它
本文插图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时间和空间逆转交互的镜头 , 穿着消防衣的士兵抬着担架从着火的飞机下跑过 , 能看到飞机主体燃烧引发的浓烟 , 还有喷出的水流是被倒放 。 神奇的是 , 画面中同时出现倒放和正放的时间流 , 这种特别的时空设定成为《信条》最大的看点 , 还有场面戏和动作戏的细节丰富耐嚼 , 是观众二刷甚至N刷的必要原因 。
此外 , 想告诉观众的是 , “烧脑”不是该片唯一的看点 , 就算复杂强大的科学逻辑难以被理解 , 但在视觉效果方面 , 观看《信条》还是可以拥有150分钟的激情快乐 。
《信条》用快速剪辑的方式和真实的画面感 , 让观众目不暇接 。 《信条》这次出手阔绰地买了一架波音747飞机 , 现场爆破 , 包括开篇剧院的爆炸场景 , 也采用实景爆炸拍摄 。 而配乐也是《信条》引发观众激情的方式 , 为了配合“逆转时空”的主题 , 配乐中用到了很多逆转元素 , 比如乐器和弦、枪声翻转组合 , 营造一种让人身处“逆转”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