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千万豪宅,喝两月“粪水”?( 二 )


“我们当初是打开热水的时候 , 打开热水直接就发黄 , 而且有一股腥味 , 腥臭味 , 等于说像铁锈这种味道 。 ”通过专业第三方机构检测发现自来水发黄 , 是由于重金属超标 。
还有长沙的社区 , 打开水龙头有铁锈味 , 说这里边可能是有水藻 。
河北邢台更夸张了 , 水管里流出来的有刺鼻的味道 , 甚至能够腐蚀地面 , 洗脸的时候还会烧伤 。 最后发现居然是当地的自行车厂在清洗用的酸 , 排入了居民的饮水管道 。 你在家里打开水龙头准备喝水 , 水里居然掺了硫酸 。
类似的问题还不断在全国各地上演 。
03
房地产发展 , 灵魂没跟上肉体
这类事件 , 说一千道一万 , 根本还是在于房地产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物业和市政领域发展的速度 。
从1978年到2018年 , 中国城镇住宅的存量 , 从不到14亿平增加到276亿平 , 增长1971% , 人均住房面积从不到7平 , 上升到接近40平 。
中国房屋的总量在5年前已占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 , 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 。
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出现在两个时期 , 分别是2000年之后和2009-2011年 。
从中国新开发土地面积便可以看出来 , 2000年到2004年 , 中国新开发土地面积增速保持在25%以上 , 之后有所下降 。 另外就是4万亿基建刺激之后 , 2009到2011年有一个集中的爆发 , 新开工土地面积增速飙高到75%左右 。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 , 房地产不光是建设速度快 , 更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出货” , 给相关配套行业带来巨大压力 , 也引发了资源稀缺 。
物业行业发展至今 , 其地位和作用已今非昔比 , 它已影响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
小区环境是否和谐 , 居民心情是否舒畅 , 党群沟通是否通透 , 房屋及相关设施是否保值增值等等 , 压力全压在物业头上 。
目前 , 我国物业管理和服务的面积达200亿平方米 , 物业企业已超10万家 , 接受物业服务的人口接近9亿 , 物业行业已管理和看护着数百万亿的资产总量 , 但从业人数还不到1000万 。
换而言之 , 平均每一个物业人员要服务90个业主 , 1000万人看护大几百万亿的资产 , 很难把质量提上来 。
本身行业供给资源有限 , 为了保证“量”也就只能牺牲“质” 。
中国二十来年地产的野蛮发展 , 物业紧紧攀附在房地产业这棵不断成长的大树上 , 把物业养成了“怪胎” 。
五万一方的小区和十五万一方的小区 , 同样的物业费单价 , 运营成本与要求却截然不同 。 做为民生行业 , 物业费是政府指导价 , 所以很多小区几年十几年都是一个收费标准 。 但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每年都在增加 , 那只能“砍掉”人员、压缩质量 。
另外 , 我们买房子一心只顾房子这个大件了 , 而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 , 已经被开发商选好了物业 , 硬生生地给我们强加了一个“妈” 。 而且 , 不管你认不认这个“妈” , 也不论你对这个“妈”亲不亲 , 总之你在买房子的时候她就与生俱来了 。
这个妈还没有多少母性 , 更没有多少亲情 , 只知道索取 , 却很少付出 。
根本原因是 , 物业公司与业主产生存在结构性矛盾!
企业要的是利益 , 追求利益最大化 , 钱收得越多越好 , 而付出则越少越好 。 对业主来说 , 是交钱越少越好 , 服务越多越好 。
矛盾与生俱来 , 迟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
现在房地产的开发逐渐回归冷静 , 是该等一等配套建设发展的速度了 。 尤其是物业等领域 , 不能还像早期那样 , 放任发展 。
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在政府参与下的深入市场化 。
一方面 , 物业行业本身就带有一定民生性质 , 政府必须要监管到位 , 保障下限;不能像以前那样定个指导价就完事了 , 还得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 , 把物业服务都标准化、流程化 , 方便管统一管理 , 加强监管 。
另一方面 , 买房送个“妈”的模式也得改改 , 业主请物业不是请了个“妈”回来 , 供着养着 , 是请个管家来维护公共居家环境 。 要改就得彻底市场化 , 开发商选的物业应该在买房之前就得公示其全部的资质材料 。 并从固定的物业公司 , 转而由业主委员会请专业公司提供各种服务 , 收费全部公开 , 业主分摊 。 做的好就继续合作 , 做得不好直接炒鱿鱼 。
同时 , 也不能光要马儿跑 , 又要马儿不吃草 。 相关收费也得根据小区情况以市场化定价 , 不同品质房产 , 在保障基础服务外 , 提供对应的品质的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