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潇说财经|| 全球货币宽松存在隐忧,曾刚

?作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 曾刚
来源:金融时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 , 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 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开启了极端的危机救助模式 。
一是迅速下调名义利率(或实施负利率)以刺激经济 。
美联储在3月3日大幅降息50个基点后 , 于3月16日凌晨再次宣布降息100个基点 , 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至零至0.25% 。 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 , 美联储短期内不考虑负利率政策 , 但接近于零的联邦基金利率大幅压缩了美联储的利率政策空间 。 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盟和日本 , 则早在2016年就进入了负利率状态 。 目前 , 从全球范围来看 , 瑞士、丹麦和匈牙利已经实施负利率 , 而新西兰、挪威、澳大利亚则接近负利率政策状态 。
二是全面启动“印钞” , 实施大规模流动性注入 。
3月12日 , 欧洲央行加大量化宽松(QE)力度 , 额外增加1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规模直至年底;6月4日 , 欧洲央行议息会议决定将欧洲央行的紧急债券购买计划延长至2021年中 , 并将计划规模扩大至1.35万亿欧元 。 美联储在3月16日宣布重启QE , 宣布购买5000亿美元国债和2000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3月22日 , 美联储将国债和MBS购买升级到“无限量”模式 , 同时启用一级市场企业信用工具(PMCCF)、二级市场企业信用工具(SMCCF)和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TALF)等新的流动性注入工具;6月15日 , 美联储宣布通过二级市场信贷安排(SMCCF)自6月16日起购买公司债 。 自重启QE以来 , 美联储在3个月内通过各种流动性工具 , 向市场净投入的基础货币已接近3万亿美元 , 货币宽松力度史无前例 。
刘潇潇说财经|| 全球货币宽松存在隐忧,曾刚
文章图片
超级宽松的宏观政策在短期内似乎起到了一些效果 , 市场恐慌情绪得到缓解 , 金融市场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缓 。 此外 , 宽松货币环境也为各国扩大财政赤字对冲疫情影响提供便利 , 大规模的福利政策得以相继出台 。 但从长期来看 , 过度的货币宽松以及各国经济、社会对宽松所形成的依赖性 , 有可能孕育着长期的风险 。
其一 , 从宏观层面看 ,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 , 资产泡沫风险急剧加大 。
受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 , 各国股市纷纷止跌回升 , 并出现大幅反弹 , 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在6月8日创出了历史新高 , 并在此之后突破万点大关 。 但与金融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各国实体经济运行极度低迷 , 考虑到全球疫情还有反复和恶化的可能 , 经济复苏的前景更为暗淡 。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 , 究其原因 , 是在疫情尚未结束、实体经济复苏仍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 货币宽松导致的流动性泛滥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投资或者消费 , 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金融市场寻求短期收益 。 宏观政策越是宽松 , 金融与实体的脱节和扭曲也就愈发严重 , 金融资产泡沫不断膨胀 , 长期的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 。
其二 , 从微观层面看 , 过度宽松政策可能加大道德风险 , 给市场机制造成长期损害 。
鉴于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 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对冲疫情影响是正常的应对政策 。 但同时必须认识到 , 这种政策一定带有非常态化、阶段性的特征 , 在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实体经济复苏开启之后 , 必须要及时启动政策的退出 。 但从目前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 , 宽松政策有转为长期化、制度化的趋势 , 为扩大财政开支提供便利的货币宽松已演化为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MMT) ,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也似乎正在变成一种无法逆转的事实 。 过度使用宽松政策来代替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 , 在微观上可能增加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道德风险 , 并容易造成社会对宽松政策的长期性依赖 , 这对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有可能造成根本性损害 , 进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