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
教科书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具,其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尤其是中小学时期,学生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没有完整的成型,此时教科书对学生们的价值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教科书的选编,其中也包含着很大的学问,那些不适合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文章断不可能出现在教科书中 。
不得不说,中学时期的教科书中,很多文章所表达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受用一生 。想必在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篇印象很深的文章吧,即使是过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久,都不会全然忘记 。在小学教科书中有一篇《卖油翁》的文章,它所传达的“熟能生巧”“自谦,不狂妄自大”的道理至今为人称颂 。
但是被写进教科书的《卖油翁》却删掉了最后一句,这又是为什么呢?对学生有何影响?专家称:学生看了有可能学坏 。
一、《卖油翁》的故事
卖油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其箭术可谓是绝世无双,没有人可以和他相媲美 。陈尧咨也以其箭术为傲,时常以这种本领自夸 。某一日,他在场地练习射箭,一位卖油的老翁恰巧路过,老翁放下挑油的担子,站在原地目不转睛地看陈尧咨射箭 。
老翁看陈尧咨射十箭能中八九箭,但都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并没有过多的夸赞 。陈尧咨发现老翁之后,便问道“我射箭的本领是不是很高明?”老翁却回答道“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我从我多年倒油的经验也可以得出这个道理 。”
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并在葫芦口上放上了一个铜钱,然后再将油注入葫芦中,油从钱孔进入葫芦,但是铜钱并没有被打湿 。老翁又说道“我也没有别的什么,只不过是手法娴熟罢了”,全文的核心便在于“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也是作者要向读者传达的观点 。
二、《卖油翁》所系典故
《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此句话对应的两个故事分别是《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都是庄子所作 。
《庖丁解牛》是说一个名叫庖丁的宰牛匠技艺十分高超,深谙解牛之道,他所使用的解牛刀用了19年都不曾换过,因为他了解牛的整体构造,可以避开筋骨之处而将牛剖解,甚至还可以符合音律 。其解牛的技术甚至得到了梁惠王的夸赞,而梁惠王也从庖丁的“解牛之道”中懂得了“养生之道” 。
《轮扁斫轮》则是讲述一个木匠,觉得齐桓公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来的糟粕 。他认为他做轮子的经验是通过自己探索而来的,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虽然他深知其中的规律,但是要想把这些规律讲给自己的儿子听,是很难做到的 。
到时候自己去世了,这些经验也就跟着一起成为了糟粕 。所以他觉得齐桓公读的这些书籍都是圣人留下来的糟粕,要想真正地掌握“圣人之言”,必须自己勤加练习,最后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
三、教科书为何删除《卖油翁》最后一句?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之所以加上最后这一句,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但是总感觉加上这最后一句,就让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有了变化 。就好像是说“熟能生巧又有什么作用呢?”,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进而学坏 。
甚至还需要学生了解此句中两个典故的含义,才能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其实也是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负担 。教科书的作用在于明确地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其实欧阳修加上最后一句话并没有不妥之处 。
不过对于学生而言,有了这最后一句,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没有那么清晰明确了,达不到最初想要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让学生学坏 。对于各种观念都未成型的学生而言,有时候一句话就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
结语
《卖油翁》所传递的“熟能生巧”的理念值得肯定,对于陌生知识的掌握,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才能真正的了解它,了解之后又要不断的加以运用才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 。
同时《卖油翁》也告诉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优点而自满,对待自己的长处,应该有一种谦虚之态 。
正所谓“人不可有傲气”,无数的英雄好汉都是败在一个“傲”字之上,我们更应该引以为戒,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隐瞒几分,这样日后才能给别人带来惊喜 。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

文章插图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

文章插图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

文章插图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

文章插图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

文章插图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何被教科书删除了?专家学生看了会学坏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