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论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
雷学刚
空间是一个物理概念,也是一个建筑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空间是博物馆履行功能使命的基础。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博物馆功能属性的需要,也是博物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需要,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是社会教育、文化传播、文化展示、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机构,其职能发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影响、传播和创造。因此,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应有之义和历史文脉传承。从实践层面和博物馆空间硬件与软件的功能发挥看,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记忆性、温暖性、参与性、创造性、力量性。”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记忆性”。要追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发展足迹和记忆,到博物馆是最理想的去处。因为博物馆承担着国家兴盛、城市变迁、民族进步、行业发展、物证、历史记忆与传承展示的使命,这个传承展示就是文脉、血脉、根脉、灵魂的传承,这个传承可以让我们寻根问祖,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忘回家的路。为了一个国家的人民、一个城市的市民、一个民族的子孙后代,一个行业的后来人牢记记忆和乡愁,记住国家的象征、城市的地标、民族的图腾、行业的特色,博物馆在建设规划、功能使用、外观设计、内部空间的布局上,一定要根据国家的主流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民族的图腾文化、行业的特色文化、发展的时代文化和地理、气候、民俗、民族等元素进行地域化、民族化、时代化进行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这种硬件空间的表达应彰显层次感、外观设计造型的视角冲击力,氛围营造的感染力,给观众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和“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比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门的生态廊道,就是按照“三峡大坝”气势磅礴的流水场景来进行外观设计的,整个景观与总体建筑浑然一体,现代建筑元素与对面的标志性中式建筑景观“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遥相呼应,让现代建筑与古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反差,这既能体现观众怀旧的记忆,又能体现时代的进步,更凸显“三峡人文景观”的空间文化表达,从而让整个博物馆外观空间达到了妙笔生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比如孔子研究院主题建筑及中心广场空间,其建筑造型既有战国铜器“高台”造型的遗风,又有方圆结合的古朴;既有书院建筑的意境,又有叠山理水的风韵;主题建筑和中心广场气势恢宏,亭、廊、院和园林的空间文化表达体现了“天人合一”和“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境界。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温暖性”。温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温暖与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像渴望阳光一样向往温暖。博物馆承载的是尘封记忆,珍藏的是内涵丰富的“年轮化石”。但是,久远的记忆、冰冷的“化石”是缺乏温暖的。因此,我们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和布局上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又要体现人性光芒。具体地讲,我们博物馆在空间布局上不仅要有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安消防、洗手间、休息区等基本场地,内部区域还应配备盲人通道、哺乳室、医务室、语音导览处、手语解说员、外文和少数民主的翻译服务、咖啡屋、餐饮区、行李寄存处、接待咨询处、广播室、儿童游乐园,外围区域应当建有林荫道、花园、亭廊、中心广场、停车场、接待中心、区域分布图等,除了博物馆的空间具备这些硬件外,还应该在内外建筑的色彩、材料、温湿度等方面体现温馨、环保和舒适;还应该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提供专题展览,让更多的社会民众在博物馆空间感受到温暖的文化表达。上午开馆时,应播放节奏明快的《迎宾曲》,下午闭馆时,应播放轻松愉快的《回家》,让观众感觉到进馆的热情温暖,离馆的温馨回味。仍以孔子研究所为例,他们将室内空间与雕塑之间虚实互补,这样就能把久远的历史与观众拉近了,让观众对孔子的尊重与敬仰发自心灵,走进灵魂。又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展厅中庭摆放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乌杨汉阙”,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汉代“活化石”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该馆在展区正门平台设置的“观众留影台”,既可以博物馆正门为背景照相留影,也可以 “新中国十大经典建筑”——重庆人民大礼堂为背景照相留影,这种内外空间的合理利用,既可以让博物馆延伸拓展博物馆的文化空间,又可以让博物馆的的文化空间在瞬间定格历史,又可以让观众感到博物馆空间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从心灵深处感觉到博物馆空间亲切自然、温暖如春。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
- 北京冬奥会|文创IP重在深耕
- 剧本|从荷花雪糕、三千佳丽奶茶到剧本杀,文创产品让我们多了去博物馆的理由
- 北京冬奥会|期待文创“雪球”越滚越大
- 文创雅园|扬州文创雅园开园暨广陵书院“水墨风韵”琴筝书画展开幕
- 雪容融|【地评线】中安时评:推动更多中国文创跃升世界“顶流”
- 流行文化|【地评线】中安时评:推动更多中国文创跃升世界“顶流”
- 产品|文创产品要让大众买得起、买得到
- 奥运|冬奥文创展现中国文化之美
- 北京礼物|“冰墩墩”能否引领中国文创破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