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於文,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所以为妇人之称,如伯姬、季姬、孟姜、叔姜之类,并称姓也 。奈何司马子长、刘知几谓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伯乎?三代之时无此语也,良由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虽子长、知几二良史,犹昧於此!
——【宋】郑樵:《通志》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识别符号——姓名,这个姓氏与名字的组合会跟着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但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各有来历且相互有别,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并对整个亚洲影响深远 。在这一篇中,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它们到底是什么 。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文章插图


姓与氏说起封建社会中出色的儿童识字读物,大家一定会提到的就有北宋钱塘无名氏所编的《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全书用500多个不同的姓启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
姓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是重要的身份识别标志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随父姓是常规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和自己的爸爸、叔伯、爷爷等父系长辈有着相同的姓,但在最初,中国人随的却是母姓 。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文章插图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 通常认为,在上古的母系氏族阶段,孩子们只知其母,不明其父(类似于近现代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的走婚制度),所以就跟着自己的母亲姓,因此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姒、妫都带着“女”字旁,而这类姓通常是部落的族号 。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文章插图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一个部落就难以管理了,因此旧的部落往往又分出几个分支,形成新的部落 。既然大家同姓,为了表示区分,只能再另起一个新的代号标记自己 。有人认为,这就是“氏”的最初由来 。例如,商人祖先为“子”姓,后又有殷、时、来、宋等氏,即《通鉴外纪》所说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也是顾炎武所言 “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相比于姓的固定,氏更具有多样性 。
在姓氏合一之前,姓和氏还有更为重要的功能,即在本文最开始所引用的郑樵说的——“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文章插图
西周分封形势图
以周朝为例,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吴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国是姜姓,楚国是芈姓,秦国是嬴姓……这些诸侯们往往以自己受封的国名为氏,像是郑捷(郑文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卿大夫们则喜欢用受封的邑名为氏,像是屈原,又或者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氏,像是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还有以官名为氏的,像是卜偃、司马牛、乐正克 。同姓的人,完全可以具有不同的氏,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
说完男性,再看女性,如同男子在家排行称伯仲叔季,女子未嫁时在家排行称孟仲叔季(孟姜就是姜家长女的意思) 。出嫁后,有的选择冠娘家的国民或者氏,比如齐姜、秦嬴;有的选择冠夫家的国名,比如息妫、江芈……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文章插图
到了战国之后,人们逐渐以姓为氏,姓氏合一,从天子到臣民也就都有了姓氏 。郑樵指出,司马迁、刘知几等学者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原则,以至于在著作中写出“姬旦”这样的姓名,而在当时男子称氏,其实是压根不会这么叫的 。
汉族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因此姓氏丰富,少数民族则不同,北方大族鲜卑不过宇文、拓跋、慕容等十姓,而辽国的契丹族数来数去也就是耶律和萧了 。
名与字《说文解字》曰:“名,自命也 。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黄昏后,天色太黑彼此不能认出,人们各以代号称,所以才起了名 。《周礼》中关于“名”是这么说的:“婚生三月而加名”,新生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等到孩子成年了要加冠礼,要给他取“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自谦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男子二十,女子十五成年) 。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文章插图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从史书记载以及甲骨文、金文的材料来看,商代人取名喜欢用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商代帝王的名字都是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一眼看去绝对都是一家子 。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文章插图
商代 “父丁”觥


商周时,名与字已经并行,以直钩钓鱼的姜子牙为例,他是姜姓、吕氏、名尚、表字子牙,又因身为周王的重臣谋士被尊称为太公望,后来封在齐,所以正式的称呼应为吕尚,但如果叫他姜子牙、姜太公、齐太公都是可以理解的 。
到了两汉魏晋之时,表字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士族文化,朋友熟人见面则称字,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能称名,形成所谓“名讳” 。翻开《三国演义》,大佬们互相打招呼的时候叫的都是表字,如孟德、玄德、云长、子龙,这样才符合礼仪,直呼别人的名是“粗鄙”的 。但他们自称时都不会喊自己的表字,而是称名,比如曹操自称“操”,刘备自称“备”,断不能自称“孟德”、“玄德” 。而且彼时讲究家族出身,所谓“地望”是也,因此士大夫们的固定搭配经常是出生地+姓+字,譬如孔融是北海孔文举,赵云是常山赵子龙 。
那些截然不同的姓 这些不同的姓氏都出自

文章插图
除了姓氏、名字,古人其实还有“号”,生人的别号、雅号;去世之人的庙号、谥号(帝王、士大夫专属),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新问题了 。


本文由本号特约作者李子供稿,欢迎关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