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小站|是英国人对股票望而却步的100年,南海泡沫:疯狂的3个月过后( 二 )


因此 , 对于南海公司的“破局”行动 , 英国的托利党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 不仅授予其贸易垄断的权利 , 每年还从财政部向其拨款56.8万英镑 , 南海公司因此成长迅速 。
雾中小站|是英国人对股票望而却步的100年,南海泡沫:疯狂的3个月过后
文章图片
“南海公司”正门上的残存的浮雕 , 它们见证了一段疯狂的历史
尽管备受扶持 , 但“破局”行动却依旧免不了失败 。
南海公司的贸易 , 主要是英国通过《乌特勒支条约》从西班牙手中获得的 。 主要有二 , 享有“贩卖奴隶”的权利 , 有权派“特许”船只到西属殖民地贸易 。
但无论是哪项 , 南海公司最终都没有做好 。 毕竟 , 西班牙人从来就没打算让英国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由贸易” 。
成立的第二年 , 南海公司就因为延迟问题导致货物烂在了港口 , 赔掉了20万英镑 。 之后几年虽有盈利 , 但利润总和(10万英镑)尚不及赔掉的一半 。
至于以“高利润”和“资本积累”著称的奴隶贸易 。 由于无牌营业者的竞争、收款的延迟以及与西班牙在价格上的冲突 , 南海公司的奴隶贸易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 , 甚至还会赔本 。
雾中小站|是英国人对股票望而却步的100年,南海泡沫:疯狂的3个月过后
文章图片
奴隶贸易 , 充满血泪的资本原始积累
结果在运转多年之后 , 南海公司的贸易业务规模依旧很小 , 甚至大部分时间都在亏损 。
而当1718年英国和西班牙再次开战时 , 南海公司连那仅有的、规模很小的贸易也保不住了 。
从此 , 南海公司便命中注定的成为英国金融史上最大的投机、最大的欺骗和最极端投资者狂热的工具 。
于是 , 一个更大的局开始了......
雾中小站|是英国人对股票望而却步的100年,南海泡沫:疯狂的3个月过后
文章图片
泡沫的前奏:1719年债务转换
尽管南海公司因贸易难以为继而黯淡下来 , 但它依旧对外宣称自己前景明朗 , 并在1718年将英王乔治一世拉入公司董事局 。 由于缺乏真正实力 , 能够支撑这份“明朗”的就只剩下了一堆概念 。
在贸易的努力失败后 , 南海公司的筹划者们到处找地方安放他们的“野心” , 最终他们在密西西比公司身上看到了影子 。 1717年 , 银行家约翰·劳(苏格兰人)的密西西比公司推出了一项“股票换国债”的计划 , 旨在为法国政府解决巨额的债务问题 。
尽管南海公司的董事们都觉得“密西西比”难以成功 , 但又都对计划的内容相当感兴趣 , 最终他们还是决定试一下 。
雾中小站|是英国人对股票望而却步的100年,南海泡沫:疯狂的3个月过后
文章图片
约翰·劳 , 一个“差点”拯救法国于债务危机之中的男人
1719年1月 , 南海公司同英国财政部达成了一项“债务转换方案” , 这是南海公司一次较大规模的冒险 , 但结果却相当成功 。
南海公司用104.8万英磅换取发行新的股票 , 并接受英国政府每年支付的利息 。 结果 , 英国政府的债务支出大幅度下降 , 南海公司从中赚取了7.6万英磅 , 而债务转换者则得到了流动性更高的股票 。
但这看似多赢的结果 , 实则是建立在“虚高”的股票价值上 , 这一点在日后的“南海泡沫”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 但当时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
雾中小站|是英国人对股票望而却步的100年,南海泡沫:疯狂的3个月过后
文章图片
讽刺“南海泡沫”的版画
1719年 , 恰逢约翰·劳的计划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 , 英国人开始担心“密西西比计划”会增强法国财政 , 最终达到威胁英国经济地位的地位 。 因而急需进一步稳定自己的国债问题 。
同一时间 , 在1719年债务转换中尝到甜头的“南海公司” , 显然既有信心又有野心干票更大的 。 于是 , 一项更宏伟的计划——“南海方案”被推上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