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 二 )


【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
文章图片
大家本来有点厌恶 , 但看到杨深富带回来的东西后 , 却又是一阵阵惊叹声 , 因为“黑陶”特征太明显 , 而且眼前是一支“完整的”的陶器 。
这事随风而走 , 紧接着山东博物馆、山东大学 , 相关单位的各路专家都听说了此事 , 纷纷赶到现场鉴定、观看 。
后来专家发现 , 这支“黑陶杯”内还有一粒陶丸 , 晃动之下 , 陶丸撞击陶壁 , 还能发出类似金属的清脆声 。
谁能相信 , 眼前的这支陶杯 , 竟然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 说这是4500年前的“超前科技”也不过分 。
专家这话 , 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还“超前科技” , 至于吗?
【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
文章图片
专家的话 , 一点也不过分 。
所谓“陶” , 顾名思义 , 就是用黏土烧制的 , 颜色一般为土黄、深黄色 , 如今这“黑陶”是什么情况?
经鉴定 , 这种“黑陶”的材质仍旧是黏土 , 但特殊的是“取自黄河入海口 , 水中的一种极细泥土” 。
注意 , 这里是“泥土” , 可不是“泥沙”或“沙土”;也就是说 , “蛋壳黑陶杯”几乎不含沙 , 这就需要人工将沙过滤掉 , 4500多年前的人类 , 是怎么做到的?
常理来讲 , 只要有“滤网”就能过滤沙 , 可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极细泥土” , 那可不是渔网能解决的事 。
4500年前的人类有这种“超前科技”?
【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
文章图片
其次 , 之所以称之为“蛋壳黑陶” , 顾名思义 , 这种陶薄如蛋壳 , 薄到0.2毫米的厚度 , “0.2毫米”是什么概念?
用“医用针头”作参照物 , 针头孔径约0.5毫米 , “蛋壳黑陶”的厚度比针头还要薄一半还多 , 这种厚度 , 说是“蛋壳”再合适不过 。
一般来讲 , 陶器未成形之前 , 应该是柔软的“陶胎”状态;既然“柔软” , 4500年前的人类 , 究竟是怎么将陶胎拉到“0.2毫米”的?
既然“薄” , 那就预示着“脆” , 理论上来说 , “黑陶杯”很容易破碎才对 , 事实却恰恰相反 。
【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
文章图片
前面说了 , “黑陶杯”中还有一粒陶丸 , 杯子晃动 , 陶丸碰撞杯壁 , 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杯子站立 , 陶丸还有“稳定重心”的作用 , 如此设计堪称“精妙” 。
这可是4500年前的人类“设计” , 如今看已经够不可思议的了 , 但这还没完 。
这次以“玉”为参照物进行对比 。
说白了 , “玉”也是一种坚硬的石头 , 如果将玉抛光到0.2毫米的程度 , 怕是早就碎裂了;就算不碎 , “0.2毫米”近乎透明 , 这种厚度是经不起任何碰撞的 。
【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
文章图片
再看“蛋壳黑陶杯” , 同样是0.2毫米的厚度 , 却依然能碰撞陶丸 , 其硬度已远远超过了“玉石” 。
这可是4500多年前 , 出自“远古人类”之手的产物 , 以今天的科学认知 , 这种“超前科技”是不应该出现在4500多年前的 。
也难怪专家矫情 , 因为“蛋壳黑陶杯”的制作工艺 , 即便到了科技发达 , 有各种机器辅助的今天 , 人们依然“难以复制” 。
曾有陶器专家 , 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 , 成功提取了黄河极细黏土 , 并开始仿制“蛋壳黑陶杯” 。
【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
文章图片
结果 , 这位专家在数百次试验后 , 最终还是宣告失败了 。
失败原因很简单 , 要么现代机械难以将“陶胎”拉至0.2毫米的厚度 , 要么陶胎从一开始就难以成型 , 数百次试验 , 居然没有一次到过“烧制”阶段 。
现代专家坦言:今日科技 , “难以复制”出4500年前的“蛋壳黑陶杯” 。
【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
文章图片
【爱历史】村民挖出“高脚杯”,专家:超前科技,至今难以复制】如今 , 这件2块钱买来的“蛋壳黑陶杯” , 价值1460万;除此件“蛋壳黑陶器”之外 , 山东博物馆、山东大学也有少量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