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宋韵庆元丨南宋宰相李纲与大济的渊源

本文转自:中国蓝新闻
【历史故事】宋韵庆元丨南宋宰相李纲与大济的渊源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宋韵庆元丨南宋宰相李纲与大济的渊源
文章图片
说起北宋大济吴氏望族 , 在大济吴氏四兄弟吴穀、吴毂、吴彀、吴殻中 , 唯吴彀这一支最为昌盛 , 在其派下登科进士者自不必说 , 还出现一位少师、一位宰相 。 少师是“三孤”之一 , 从一品官 , 他就是吴彀长子吴浃之子吴彦明(吴庸) , 《大济吴氏族谱》《庆元县志》都有记载 , 李纲所著《宋故南昌县丞吴君墓志》中“公少从太师学”中的太师就是吴彦明 。 而这位宰相 , 大家就比较熟知了 , 他就是南宋首任宰相李纲 , 他是吴彀之子吴桓的外孙、吴彦钦之长子 。 吴彦钦母因子贵封卫国夫人(《梁溪集》称为韩国夫人) 。
【历史故事】宋韵庆元丨南宋宰相李纲与大济的渊源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宋韵庆元丨南宋宰相李纲与大济的渊源
文章图片
关于吴彦钦的事迹 , 北宋著名理学家龟山先生杨时所撰《令人吴氏墓志》最为详尽 , 这篇墓志铭是杨时先生根据吴彦钦之弟吴彦申写的行状 , 并受其子李纲的央倩写的 。 铭文如下:
中大夫、右文殿修撰李公 , 讳夔之夫人吴氏 , 其先越州山阴人 。 仕唐为谏(议)大夫 , 董昌之乱义不屈 , 遁居括州 , 故今为括苍剑川人 。 曾祖崇璧 , 哲宗朝赠大理评事 , 祖彀 , 赠承事郎 , 父桓 , 故任奉议郎、知湖州长兴县 , 母鲍氏 , 金华县君 。 夫人资孝 , 谨事父母能尽其力 , 饮食起居未尝斯须去侧 , 省定温凊 , 各适其节 , 言德功容 , 人鲜俪焉 。 父母贤之 , 谓必得名士乃可以为配 。 是时 , 李公以诸生与修衣冠制度 , 名闻朝廷 , 继而擢高科 , 遂以妻之 。 惟吴氏世为望族 , 夫人生大家 , 而李公起寒素 。 夫人事之尽妇顺 , 能以清約自将 , 无骄矜气 , 柔明端静 , 人不见其喜愠 。 治家有常法 , 遇妾媵有恩意 , 闺门之内雍如也 。 方李公筮仕之初 , 官卑禄微 , 喜过从赒人之急如不及 , 甥姪孤女未有家者 , 必择对归之 。 夫人躬治殽馔 , 必致其精旨 , 罄奁具资遣之 , 无吝容 , 人以为难而夫人安为之 , 故乡闾笃风义者 , 必以李公为称首 , 夫人之力为多也 。 李公从辟鄜延 , 夫人挈诸子归宁 , 而金华尚无恙 , 夫人事之益至 。 吴氏族大 , 间有不相能者 , 必迎致其家 , 听其言 , 视其容色 , 而鄙倍必消矣 , 其懿范感人盖如此 。 建中靖国元年 , 李公自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 被召为太学博士 , 既登舟而夫人感疾 , 遂不起 , 实正月七日也 。 以其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常州无锡县开元乡历村湛岘山之原 , 享年四十冇四 。 初封仁和、仁寿二县君 。 李公之舅右丞黄公 , 以夫人之贤奏赐冠帔 , 既没 , 累赠永喜濮阳郡君 , 改赠令人 。 男四人:曰纲 , 起居郎、国史編修官 , 坐言事 , 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 有言牵 , 复未行 。 曰维 , 承事郎 。 曰经、曰纶 , 皆通仕郎 。 女三人 , 长蚤卒 , 次适奉议郎、杭州司仪曹事张端礼 , 次适廸功郎、衢州司功曹事周琳 。 宣和四年() , 余过锡山 , 以其舅从政郎、爽侯彦申之狀 , 嘱余铭 。 且谓余曰:吾母之亡 , 先子方趋朝而诸孤皆稚弱 , 不克铭以葬 。 夫铭 , 所以论譔先美而明著之后世也 。 无美而称之是诬也 , 有而弗知不明也 。 宜无以自逭 , 愿得铭以补前过 。 庶几发扬幽光 , 为存没之慰 。 余感其言 , 故不辞而铭之 。 铭曰:内职之修 , 閟而弗彰 , 有子之贤 , 其传乃光 , 贻尔后人 , 视此铭章 。
【历史故事】宋韵庆元丨南宋宰相李纲与大济的渊源
文章图片
根据铭文可对吴彦钦的生平、懿范及其家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 她是中大夫、右文殿修撰李夔(李纲父亲)的夫人 , 祖先避晚唐董昌乱定居处州 , 因此彼时称为处州龙泉人 , 曾祖父吴崇璧、祖父吴彀、父亲吴桓、弟弟吴彦申 。 杨时《令人吴氏墓志》称赞吴彦钦事父母至孝 , “言德容功”四美具备 , 难得有人比得上她 , 父母因此也暗定必得才俊之士择为佳婿 。 “惟吴氏世为望族 , 夫人生大家 , 而李公起寒素” , 吴彦钦嫁李夔还颇有下嫁之意 , 但吴彦钦能恪守妇道 , 毫无骄矜之气 , 时常周济别人 , 致使李家在乡里声望极高 。 李夔到鄜延经略安抚司当差 , 大致在今天的陕西境内 , 职小禄微而路途遥远 , 吴彦钦无奈之下只得“挚诸子归宁” , 也就带着儿子们回大济娘家 。 杨时说“夫人生大家”、李纲说“吴氏素以富厚称” , 殷实的家庭条件 , 老母亲自然愉快地接纳女儿及外孙们的归来 。 可见 , 李纲兄弟确实在大济生活了好长一段时间 , 这从李纲为其舅吴彦申写的墓志中“纲自幼侍左右 , 舅甥之情最笃”也得到印证 。 可能直到中进士才离开大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