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史说三国:二三二 安排后事

诸葛亮病危 , 知道自己来日不多 , 便找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 , 吩咐对外封锁自己病危的消息 , 连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都隐瞒了 。
诸葛亮秘密安排了死后退军事宜 , 由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 , 以魏延为主、姜维为副 , 负责殿后 , 阻击追敌 。
诸葛亮特别叮嘱 , 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 , 就随他的便 , 不去管他 , 军队自行撤退 。
诸葛亮这样安排 , 也有他说不出的苦衷 。
【爱历史】史说三国:二三二 安排后事
文章图片
杨仪(?-235年) , 字威公 , 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 。
杨仪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 , 后投奔关羽 , 被任为功曹 。
关羽派他为信使 , 西行去见刘备 。
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 , 议论政治得失 , 他都对答如流 , 侃侃而谈 , 深得刘备喜欢 , 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 。
刘备称汉中王后 , 升任杨仪为尚书 , 后与尚书令刘巴不和 , 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
蜀建兴三年(225年) , 诸葛亮任用杨仪为参军 , 代行相府事宜 。
蜀建兴八年(230年) , 诸葛亮提拔杨仪为长史 , 加绥军将军 。
杨仪为人干练机敏 , 诸葛亮每次出军 , 常常派他统筹调度 , 筹办粮草 , 从不需要诸葛亮劳心 , 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 。
军中的礼节制度 , 也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 。
所以 , 诸葛亮爱惜杨仪的才干 , 十分欣赏和信任他 。
魏延勇猛过人 , 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 , 总是请求独自带兵一万人 , 要与诸葛亮分道行军 , 学当年韩信奇袭关中 , 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 但每次诸葛亮都没同意 。
魏延非常恼火 , 常说诸葛亮胆怯 , 抱怨自己的才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只是鉴于诸葛亮的声威 , 没敢当面发作 。
【爱历史】史说三国:二三二 安排后事
文章图片
魏延性格孤傲 , 大家都敬而远之 , 偏偏杨仪不买他的帐 , 与他争锋相对 。
两人势同水火 , 不能相容 , 只要凑到一起 , 必定是针尖对麦芒 , 势必擦枪走火 。
好几次 , 两人争得不可开交 , 魏延说着说着就拔刀相向 , 杨仪也一把鼻涕一把泪 , 毫不退让 。
好在有个费祎 , 每每居中调解 , 评辨是非 , 左说右劝 , 两人才没搞出什么大事来 , 还能发挥各自作用 , 这都是费祎的补救调解的功劳 。
两人一文一武 , 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干 , 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 , 有时也只有睁只眼闭只眼 , 眼不见为净 。
【爱历史】史说三国:二三二 安排后事】魏延和杨仪这种情况 , 不但蜀国举国皆知 , 还传到了吴国 , 满朝文武很多人都知道二人的矛盾 。
费祎出使吴国时 , 孙权设宴招待 , 喝得大醉后 , 突然说起了杨仪和魏延 , 问他:“杨仪、魏延 , 不过是放养牲畜的小人啊 。 虽然对于国事有微不足道的小功 , 然而现在却重任他们 , 权势不轻 , 如果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 , 一定会成为祸乱的 。 你们作为大臣却昏庸 , 都没有防备考虑到这点 , 难道是要留给子孙来谋划吗?”
费祎没想到孙权突然说起这个问题 , 猝不及防 , 不知怎么回答 。
陪同费祎出使的宣信中郎董恢急中生智 , 悄悄对他说:“你可以马上回答说 , 杨仪、魏延关系不好 , 是出于私人恩怨 , 并没有像黥布、韩信那样怀有叛逆之心 。 现今正要扫除曹贼 , 统一华夏 , 功勋是凭借有才之士才能成功 , 基业要凭借有才之士才能宽广 , 如果只是为了防备还没有萌芽的事 , 就舍弃二人不任用 , 这就像是为了防备风浪就把船只砸沉 , 不是长久的思虑啊 。 ”
费祎照着回答 , 孙权听了 , 哈哈大笑 , 很是开心 。
【爱历史】史说三国:二三二 安排后事
文章图片
回到蜀国后 , 诸葛亮听说了这件事 , 认为董恢善言 , 知道怎么说话 。
董恢回来还不到三天 , 就被征辟为丞相府掾属 , 后来升迁为巴郡太守 。
正如孙权所说 , 当时蜀国上下 , 除了皇帝刘禅 , 恐怕也只有诸葛亮才压得住魏延 。
连远在吴国的孙权都看得明白的道理 , 近在眼前天天看着的诸葛亮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
正如董恢所言 , 正值用人之际 , 诸葛亮不得不容忍 , 而且 , 他也有足够的自信 , 凭借自己的声威 , 还是压制得住二人的 。
但自己身死之后呢?魏延会不会违抗命令 , 自行其是?
带着这种担忧 , 诸葛亮不得不避开魏延 , 暗中安排身后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