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老式洋房,是李白烈士的故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排期间,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曾登上这里嘎吱嘎吱作响的楼梯,找寻历史的痕迹。李白1937年从延安来到上海,长期从事中共地下电台工作,1948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5月7日就义,距离上海解放仅20天。
朱洁静扮演的“兰芬”,原型是李白的妻子裘慧英。她不施粉黛、衣着朴素,轻言少语。然而在“兰芬”身上,朱洁静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力量,一个妻子、一位母亲的力量,她的坚贞,她的冷静,她的顽强,都深藏在日常生活的平淡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迄今演了250场,“李侠”“兰芬”一次次打动观众,红色电波也不断被今天的年轻人接收。
采访人员:“兰芬”是一名地下党员,一名弄堂里的主妇,塑造这个角色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朱洁静:这是我20年舞台生涯中挑战最大的一个角色。表演最难的地方,就是在演员一出场,就要让观众相信他们,相信舞台上每个人物都是真实的。“兰芬”曾经离我很远,但当我一点点靠近她,我有了新的渴望,我特别渴望观众能和我一样,深深地热爱她、敬佩她,我特别想把自己接受的精神洗礼传递给更多人。
采访人员:你也是一名老党员,在今天如何践行自己的使命?
朱洁静:演《天边的红云》的时候,我是在国家大剧院的后台转正的。当时感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和演员身份融为一体了。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年轻一代用什么来回报当下的幸福生活?疫情中,我看到那么多医生赶赴前线,他们何尝不是今天的李白。
我们心中也都有爱和信仰,只是有时候没有意识到,但触摸到先辈的那些事迹时,内心深处的信仰就被激发出来了。上海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把革命事迹和红色基因通过舞蹈传递给观众。
采访人员:脱胎自《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晨光曲》跳上了央视春晚,这段弄堂旗袍舞为何能跳进观众心里?
朱洁静:《晨光曲》描绘的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一群弄堂里的女人,坐在小板凳上,拿着蒲扇,守着炉子。可是当把这些上海寻常生活的细节搬上舞台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种时间流逝的美,它惊艳和感动了许多观众。在我看来,《晨光曲》是一种质朴的烟火气,一种自带风情但不取悦他人的美,一种美而不自知的感觉。这段舞蹈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跳出对的感觉。你不能只是去跳动作,还要去品尝它的味道,然后,一点一点地,让这种迷人的味道从自身散发出来。
采访人员:一部红色题材主旋律作品,为什么能打动年轻观众?
朱洁静:首先,它是美的,美可以感染人。美不仅仅在于形式,于一个舞蹈演员而言,那不只是容貌、身段美,不只是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美不是感官愉悦,也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美是一种力量,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美是静穆的伟大、崇高的生活。而崇高和伟大都植根于最素朴的生活,最普通的人民,我塑造他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更好的人。演完“兰芬”,我真正明白了我是谁,我为什么跳舞。甚至我觉得,我现在越来越像“兰芬”了。
我们与上个世纪的同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共同传递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是一份初心,更是一种使命。不管在哪个时代,人的情感是共通的。当你真正去了解那些人,你也会和我一样相信爱与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属于英雄,也属于每一个在平凡处奋斗着的你我。
采访人员:你9岁就来到上海,这座城市给了你怎样的滋养?你希望如何回馈?
朱洁静: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我们身上也有着红色印记。我是这座红色城市哺育、滋养的女儿,很感谢上海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给了我艺术的土壤,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养分。
我今年36岁了,依然会把每一场演出都当成第一场去跳。舞者的艺术生涯是短暂的,我以前常常对未来感到迷茫,可是现在,当我的脚步越来越踏实,路就变得越来越开阔。在日复一日笃定的付出中,我内心的答案越来越清晰。我想我不会止步,无论在台前还是幕后,都要继续发光,继续为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市民艺术夜校课程“意外抢手”
今春扩容后,1200个名额5分钟内报满,下半年将纳入更多区,满足广泛多元的市民文艺爱好
暮色中,一名衣着时髦的精瘦男青年跑进古宜路125号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这个“95后”叫温介邦,是一名街舞老师。但是这天晚上他是来当学生的,学的是跟自己工作不搭界的相声。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