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一号|天宫空间站的六岔路口:节点舱路标展示雄心,天和二号埋下伏笔( 二 )


随后再发射两个20吨级实验舱与天和二号节点舱两个侧向停泊口对接 , 加上计划2024年发射的巡天光学舱 , 届时空间站规模将提升近一倍至180吨 。
在此图基础上加上巡天光学舱既是天宫最大构型
同时拥有两个核心舱可以进一步增强空间站关键系统的备份能力 , 但这并不意味着空间站由两个大脑指挥 。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对此指出 , 多个航天器在一起进行组合 , 始终要有一个核心舱统一进行控制 , 对接上来的航天器一般都处于停靠模式 , 停靠模式以后把它的资源大家共享 , 统一接受核心舱指挥与控制 , 这样我们能做到跨舱段跨航天器系统融合 。
核心舱柔性砷化镓太阳翼
天宫空间站的拓展能力早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已经统筹考虑 , 比如拓展之后的电力供应 , 天和一号核心舱与两个实验舱均应用了当今世界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柔性砷化镓太阳翼 , 发供电能力有较大冗余 , 可以满足拓展舱段需求 , 新增加的实验舱Ⅲ与实验舱Ⅳ甚至无需配置太阳翼 , 亦可满足需求 。
除此之外 , 天宫空间站还具备在轨能源拓展功能 , 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完成在轨组装后 , 双向展开长度60米的大型双自由度实验舱太阳翼势必对核心舱太阳翼形成遮挡 , 从而降低核心舱发供电能力 。
实验舱太阳翼双向展开长度60米
届时 , 天和一号核心舱太阳翼可再度收拢 , 尔后航天员在机械臂辅助下可对其进行转位 , 由天和一号分别转移至两个实验舱短桁架上安装 , 如此一来遮挡问题迎刃而解 。
机械臂辅助航天员转移核心舱太阳翼
纵览全文可知本文聚焦的是一个“大”字 , 天宫空间站有两个“大” , 其一是工程规模之大 , 180吨级“干”字形构型将是人类有史以来单独由一国承建的最大规模载人空间站 , 再就是大科研能力 , 届时不论是科研规模还是科研质量都将全面反超国际空间站 。
聂海胜通过核心舱小柱段(两侧是睡眠舱与卫生区)
近段时间以来伴随着天问一号、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等诸多航天捷报 , 类似欧空局宇航员学习中文欲登天宫空间站的合作诉求也越来越多 , 说明在实力面前不需要任何修饰 , 这是他们最容易理解的语言 。
欧空局宇航员在华训练
一位外国友人曾这样评价近期天宫空间站的诸多进展:也许中国人并不在意天宫空间站对于人类的里程碑意义 , 因为他们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一个又一个节点任务 , 兑现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