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中美科技巨头目前的估值合理吗?

从Uber/Lyft出行双雄失意于二级市场 , 到美团的成功 , 我们认为除了公司需具备牢固的壁垒外 , 合理估值对于独角兽股价的表现亦至关重要 。
【东方财富网|中美科技巨头目前的估值合理吗?】从独角兽迭出的SaaS板块看 , 中美SaaS细分领域龙头中 , 符合40%法则的一般也享受较高估值 , SaaS企业估值水平与营收增速及净利率有着密切关系 , 也正是40%法则的精神 。
另外疫情至今市场进入多空博弈的态势 , 科技巨头FANGMA仍然领涨美股 , 是时势造英雄 , 还是估值得宜?
我们建议在海外疫情还未明朗之前 , 可关注疫情相关度较低或利好的在家办公板块 , 以及FANGMA , 但避免疫情相关度高的旅游板块 。
世上没有神话 , 在烧钱和不可思议的估值与目标的疑团中 , 到底谁是独角兽 , 谁是驴子?我们将透过一系列以新经济与独角兽为题的研究 , 探讨这些公司成功与失败的因素 。
从美股出行双雄失意于二级市场 , 到美团(03690)的成功 , 看估值对于独角兽股价表现的重要性 。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催生的独角兽正逐步完成从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转化 , 但ToB和ToC端独角兽在IPO后的表现荣辱互见 。 影响他们表现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合理的估值方法 。 独角兽处于公司发展的成长期和加速期 。 他们多具备创新业务模式且尚未盈利 , 所以健全且友好的估值体系无疑会为公司提供一个公平的融资环境 , 有助资本市场对其的认可 。
作为去年独角兽龙头的Uber和Lyft , 上市后即破发 , 后续股价表现低迷 , IPO估值过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我们认为Uber的DCF估值里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 , 主要在于长期成长部分属于DCF估值的重点 。
而我们认为Uber在无人驾驶领域并没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及优势 , 导致长期在无人驾驶普及后 , 公司的出行寡头地位很有可能受到无人驾驶技术壁垒较高的竞争对手 , 如谷歌、特斯拉和通用等所动摇 。
另外 , DCF估值方法里假设变量繁多且复杂 , 折现率的变动或关键假设一旦有所偏差 , 也将极大影响公司整体估值 。
目前 , Uber市值约560亿美元 , 较IPO初820亿美元下滑32% , Lyft当前市值约107亿美元 , 较IPO初下滑超55% 。 从一级市场融资轮次推算 , Uber目前市值与2016年5月G轮融资投前600亿美元接近;而Lyft则相当于2017年10月H轮融资投后估值113亿美元 。
相对于Uber , 同属ToC端的独角兽龙头美团却掌握了流量变现的要诀 。
美团业务集外卖、到店酒旅和新业务于一身 , 绑定了生活不同细节和需要 , 完善整个生态闭环 , 自身拥有庞大流量 。 美团成功将流量变现 , 并通过规模效应去进一步降低成本 , 逐步垄断行业 。
我们对三大业务不同的成熟度及商业模式 , 使用不同估值推算方法:1)外卖业务采用DCF;2)到店酒旅业务盈利模式成熟采用P/E估值 , 对标Expedia、Booking及携程等;3)新业务旗下业务众多 , 投入较大 , 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 , 因此采用P/S估值;最后采用分部估值法(SOTP)加总得出最终估值 。
目前美团市值约1300亿美元 , 对比IPO时528亿美元 。 美团在上市前2017年10月的F轮融资 , 和2018年9月IPO时的P/S估值分别为16x和10.2x , 对比目前的9.7倍 , 上市前估值尚算合理 。
中美SaaS细分领域龙头中 , 符合40%法则的一般也享受较高估值 。
SaaS企业的估值水平与营收增速及净利率有着密切关系 。 ToB端SaaS细分领域龙头标的表现普遍突出 。 除了鉴于上市前的估值较为合理外 , 近年企业积极转云降本增效 , 加上SaaS订阅服务拥有稳健的现金流 , 商业模式备受热捧 。 近期更受卫生事件下「宅经济」的刺激 , 这些标的更屡创新高 。
SaaS企业的估值主要采用PS和EV/Sales的相对估值法以及行业中流行的40%法则 。 热门标的如Zoom、CrowdStrike、Zscaler、Datadog、DocuSign及Shopify等 , P/S估值均超过20倍 , 并在40%法则排名中靠前 , 主要鉴于高营收增速 。 反观 , ServiceNow和Adobe等较成熟SaaS企业则凭借较高的利润率 , 同样在40%法则中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