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鉴|携带导弹数量增加3倍,苏联核潜艇的登峰造极之作:堪称航母杀手

目前美国主要的防空系统为“宙斯盾” , 其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当时苏联提出的“饱和攻击”战术 。 而作为此战术的重要执行者 , 苏联打造了多款水下作战平台 , 临近解体前已经建造并服役了登峰造极之作——“奥斯卡”级 。
那么这款潜艇究竟有哪些方面让美国人闻之变色 , 最后非要打造“宙斯盾”与之抗衡呢?
一、简单利落的设计理念
说到“奥斯卡”级核潜艇就不得不提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 。 此款航母现在已经被新建造的“福特”级盖住了风头 , 但在几十年前 , 其接近百架的舰载机数量是个恐怖的数字 。
兵鉴|携带导弹数量增加3倍,苏联核潜艇的登峰造极之作:堪称航母杀手
文章图片
恐怖到苏联的反应非常剧烈 , 因为以苏联当时的航母设计能力 , 要达到“尼米兹”级的同等规模 , 将是一段漫长的道路 。
但苏联敏锐地发现“尼米兹”级航母还是有弱点的 。 因为美国人虽然可以在1艘航母上操作75至90架各式飞机 , 但这些飞机需要担任制空、攻击、反潜和后勤等不同任务 , 根本无法完美兼顾所有方面 。
而苏联海军的目标只有1个 , 那就是毁掉美国航母作战群 。 考虑到制海和制空的差距 , 水下作战平台成为苏联重点发展的方向 。
1969年 , 苏联要求第18设计局发展一种可容纳20至24枚重型反舰导弹的“水下巡洋舰” , 949型(北约代号“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就这样诞生了 。
兵鉴|携带导弹数量增加3倍,苏联核潜艇的登峰造极之作:堪称航母杀手
文章图片
它的设计目的就是将全部导弹都用来攻击舰队上 , 可独立发动歼灭航母作战群的导弹空袭 。 根据苏联海军的测算 , 即使同归于尽 , 也是以十分之一的成本交换1艘美国航母 。
二、水下导弹巡洋舰
苏联当时拥有多款巡航导弹核潜艇 , 之所以这样叫起源于苏联的说法 。 因为这种潜艇装备的导弹主要是攻击军舰的 , 既削弱了自身的反潜能力 , 又不具备对地攻击的能力 , 介乎于战术核潜艇和战略核潜艇之间 。 后来美国才将其整体归于战术核潜艇 。
“奥斯卡”级作为苏联的登峰造极之作 , 其携带的导弹数量是以往巡航导弹潜艇的3倍以上 , 因此排水量也大幅增长到了1万吨 。
为节省成本 , 第18设计局沿用许多941型“鲨鱼”级战略核潜艇的零件 , 而后者正是史上最大的潜艇 。
兵鉴|携带导弹数量增加3倍,苏联核潜艇的登峰造极之作:堪称航母杀手
文章图片
推进系统与“鲨鱼”级战略核潜艇相同 , 两台OKB650反应堆 , 提供190百万瓦的功率推动双轴螺旋桨 , 使其极速可达55公里每小时 。 这个速度可以追上正常行进的航空母舰 , 这是普通潜艇难以达到的性能 。
主要武器是“花岗岩”反舰导弹 。 这款导弹对于苏联来说意义重大 , 其克服了涡喷发动机在空中点火的问题 , 使其结合了“孔雀石”导弹的水下发射能力 , 与“玄武岩”导弹的高速和射程 。
加上更强大的数字计算能力与舰队攻击能力 , 已经超脱了当时对“反舰导弹”的定义 , 更像是具备攻击能力的无人机 。
兵鉴|携带导弹数量增加3倍,苏联核潜艇的登峰造极之作:堪称航母杀手
文章图片
“奥斯卡”潜艇的压力壳两侧共安装了24根发射管 , 以40度角向前倾斜 , 但只有12个发射管有舱盖 。 24枚导弹可以“一波流”的全部发射出去 , 导弹群会自行搜索并协调攻击目标 , 不需要母艇介入控制 。
“奥斯卡”级的作战系统在设计之初 , 就是要配合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研发的海洋监测卫星 。 利用特殊天线可在水下接收到卫星资料链传来的目标情报 。
除了卫星传感 , 潜艇装备的低频声呐也拥有更强的数字处理能力 , 并整合到作战管理系统 , 可以自动追踪30个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