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雍正即位争议不断,是否与他的“两面派”有关?争储夺嫡全凭这招

【历史故事】雍正即位争议不断,是否与他的“两面派”有关?争储夺嫡全凭这招
文章图片
关于雍正继位 , 历来有多种说法 。 有说雍正给康熙进参汤时 , 给老皇帝暗下毒药 , 康熙察觉后 , 将一串佛珠砸向他 , 之后七窍流血而死 。 而雍正则以佛珠为信物 , 对外声称康熙将大位传给了他 。 有说诏书是隆科多篡改的 , 他把“皇位传十四子”中的“十”字加了一横 , 下面再挂一钩 , 就是成了“皇位传于四子”了 。 还有说十四阿哥原名叫胤祯 , 隆科多将“胤祯”改成了“胤禛” 。
然而仔细推敲 , 以上三种说法 , 一条也站不住脚 。 首先 , 第一条 , 据有关史料记载 , 康熙在世时最反对喝人参汤 。 而且他那次所生之病是重感冒 , 感冒发烧 , 怎么能以火益火 , 更不可能喝人参汤 。 至于说雍正下毒 , 那就更不可能了 。
【历史故事】雍正即位争议不断,是否与他的“两面派”有关?争储夺嫡全凭这招
文章图片
再说第二、三条 , 在清代称呼或书写皇子次序时 , 必先在写次序前加上一个“皇”字 , 如皇四子、皇十四子 。 如果说隆科多篡改遗诏 , 将十字改为于字容易 , 但读起来就尴尬了 , 成了“传位皇于四子” 。 所以 , 这一条谣言违背了清代对皇子的称呼方式 。
更何况在清朝的正式文件中 , “于”和“於”并不通用 , 传统诏书中只能使用“於” 。 再者而言 , 清朝的传位诏书 , 除了汉文 , 还有满文 , 不管谁来改诏书 , 即使改了汉文 , 那满文要不要改呢?
因此 , 以上几种说法都是说不通的 。 那么雍正为何会受到这样的质疑呢?这都是因为雍正的确是“两面派”造成的 。
康熙末年诸皇子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争储夺嫡的斗争 , 当时在世人心中 , 有望继位的有四位人选 , 分别是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 , 而对于皇四子胤禛 , 普遍印象比较淡漠 。
【历史故事】雍正即位争议不断,是否与他的“两面派”有关?争储夺嫡全凭这招
文章图片
那么这位默默无闻的皇四子胤禛 , 是如何作为一匹黑马杀出重围的呢?实际上 , 他所玩弄的手腕与其它皇子相比 , 也没什么高明之处 , 一朝胜出都是多年苦心经营的合理结果 。
胤禛是康熙的第十一子 , 在出生前后有七个兄长皆早夭 , 因此按照后来的排位 , 他就成了皇四子 。 她的母亲地位也不高 , 不过受康熙宠幸倒是真 , 一路从宫人晋升为妃 。
但是胤禛却不是由生母养育大的 , 而是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抚育成人的 。 由于佟佳氏无子 , 所以将胤禛视如己出 , 母子关系很好 。
佟佳氏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 , 也是康熙帝生母的侄女 , 还是隆科多的姐姐 。 可以想象 , 这段经历和关系对胤禛之后几十年的个人发展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
【历史故事】雍正即位争议不断,是否与他的“两面派”有关?争储夺嫡全凭这招
文章图片
康熙一向很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 , 胤禛也不例外 。 在青年时期 , 他便学习了满、汉、蒙文字 , 经史和骑射等科目 。 在十九岁时便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 , 经受过军旅生活的锻炼 , 同时 , 康熙还时不时给他派一些行政方面的临时差事 。
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实践 , 为雍正日后积累了足够的文化、历史知识 , 不论是争储还是夺位 , 他都能游刃有余 。
康熙三十七年(1698) , 他被封为贝勒 , 从而在皇室中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 康熙帝废掉了皇太子 , 这一事件令胤禔、胤禩欣喜若狂 , 他们都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向储位冲去 , 结果却受到了康熙的严厉打击而声名大损 。
【历史故事】雍正即位争议不断,是否与他的“两面派”有关?争储夺嫡全凭这招
文章图片
胤禛在这件事上就表现得非常智慧 , 他深知皇太子与康熙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 康熙是念及父子亲情的人 , 虽然一时生气 , 但之后态度必然会有所转变 。 于是 , 胤禛在此次事件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 。
他一面劝康熙保重身体 , 而另一面对于胤礽也没有落井下石 , 而是在有机会时就为胤礽说上几句好话 , 以缓和父子之间的矛盾 , 比如胤礽说绝无谋害康熙之心 , 就是胤禛代为转达的 。 同时 , 他还要极力避免触怒胤禔、胤禩等人 , 以免被视为太子党 。 对于胤禔、胤禩等人所干的坏事 , 他也没有揭发 。
【历史故事】雍正即位争议不断,是否与他的“两面派”有关?争储夺嫡全凭这招】可见 , 胤禛考虑问题非常具有全局观 , 更为关键的是 , 他自己一再表示无意营求储位 。 因此 , 在废太子的事件中 , 胤禛成为获取实惠最多的一个皇子 。 康熙四十八年 , 他便被封为亲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