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进士?

进士在拟话本中盛行 , 与现实社会对进士的推崇是分不开的 。 所谓“进士策名 , 向来所重 。 由此从官 , 第一出身” 。 “缙绅虽位极人臣 , 不由进士者 , 终不为美 。 ”进士的荣耀是无与伦比的 。 它始终与财富、名望、权力联系在一起 。 是读书人的至高荣誉 。
明人张朝瑞说:“国家待始进之士 , 高其爵 , 厚其禄 , 显其名 , 以及其祖父亲属 , 举世人生平之深愿而不可必得者 , 一旦兼取而畀之 , 厚矣 , 至矣 , 无以复加矣 。 无论天植其性者 , 即中人之性者 , 亦当感激而图报矣 。 ”“三言二拍”作为宋元话本的改编作品 , 是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爱历史】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进士?
文章图片
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到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被废止 ,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 。 “科举制虽然在近代被彻底地废止 , 它在古代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 经历过多次停废的劫难 , 总是能够起死回生 。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 , 来自于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 。 来自于科举考试在“牢笼志士 , 驱策精英”方面对统治者的积极意义 。
在朝廷的推动下 , 科举制在全天下读书人中间掀起了一股洪流 , 成为无数人施展平生抱负的所在 。 以明代社会为例 , 自朱元璋确立八股取士制度 , 到洪武十八年科举考试成为定制 , 科举便成了无数读书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 中进士便成了他射门的终极梦想 。
【爱历史】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进士?
文章图片
《明史选举制二》说:“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 , 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 ”如此激烈的竞争 , 才显示出进士的可贵与难得 。 在朝廷极力推崇的情况下 , 科举考试成了全民参与的活动 。 其规模影响之大超过今日的高考 。
如此热情的背后 , 是社会对进士的高度认可 。 凌濛初总结进士情况时说:自唐宋以来 , 俱重科名 , 虽是别途进身 , 尽能致位权要 , 却是惟以此为华美 。 往往有只为不得一第 , 老死京华的 。 到我国朝 , 初时三途并用 , 多有功名大臣 , 不由科甲出身 , 一般也替朝廷干功立业 , 青史标名不休 , 那见得只是进士才做得事?直到近来 , 把这件事越重了 。
【爱历史】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进士?
文章图片
不是科甲的人 , 不得当权 。 当权所用的 , 不是科甲出身 , 不与他好衙门、好地方 , 多是一帆布置 。 见了以下出身的 , 就不是异途 , 也必拣个惫懒所在打发他 , 不上几时 , 就勾销了 , 总是不把这几项人看得在心上 。
所以 , 别项人内便尽没有英雄豪杰在里头 , 也无处展布 。 晓得没甚长筵广席 , 要做好官也没干 , 都把那志气灰了 , 怎能勾有做得出头的?及至是个进士出身 , 便贪如柳盗跖 , 酷如周兴、来俊臣 , 公道说不去 , 没奈何考察不了 , 或是参论坏了 , 毕竟替他留些跟 。
【爱历史】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进士?
文章图片
又道是:“百足之虫 , 死而不僵 。 ”跌仆不多时 , 转眼就高官大禄 , 仍旧贵显;岂似科贡的人 , 一勾了账?只为世道如此重他 , 所以一登科地 , 便像升天 。
这样的社会条件下 , 科举制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进士形象进入文学作品中 , 是顺理成章的事 。 “三言二拍”中对进士人物的赞美 , 和现实社会中对进士推崇是相吻合的 。 在这里 , 中进士成了解决所有矛盾冲突的终极法宝 。 很多人做了皇帝尚不能解决的事 , 拟话本中的进士却能利用身份去抹平 。 拟话本中的张幼谦 , 仅仅是中了举人 , 便挽救了其与罗惜惜的婚姻 , 让罗家人接受他的求婚 。
【爱历史】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进士?
文章图片
刘璞中了进士 , 不但免去了隔壁李都管对自家宅院的觊觎 , “连李都管家宅反归并于刘氏” 。 还有满生 , 本是世家大族出身 , 族叔满贵更贵为枢密副院 。 但中进士前 , 满生却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 , 呆在饭馆前嚎啕大哭 。 中进士后 , 族里兄弟立刻赶上前来攀亲 。 就未蒙面的族叔也亲热起来 , 亲自为他定下亲事 。 这样的例子拟话本中有很多 。
这些进士代表的不止是一个群体 , 还代表着作者对科举制的态度 。 拟话本中进士与现实社会的红进士在社会思想方面的吻合 , 也恰恰说明了作者对待科举制的态度 , 未脱天下人对科举制态度的窠臼 。
现实社会中 , 一般出身贫困家庭的士子 , 生活环境是相当差的 。 如果不中进士 , 就会一辈子过着贫贱不堪的生活 。 北宋名臣范仲淹 , 楼錀《范文正公年谱》引《东轩笔录》载:公(指范仲淹 , 笔者注)与刘某同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 , 日做粥一器 , 分为四块 , 早暮取二块 , 断薤数茎 , 入少盐以啖之 , 如此者三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