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热血救国,刑场悲壮被处死,为什么围观的百姓却高喊杀得好?

戊戌六君子热血救国,刑场悲壮被处死,为什么围观的百姓却高喊“杀得好”?
提起近代影响深远的运动,那就不得不提戊戌变法:在清王朝摇摇欲坠之际,一群有识之士提出了中西思想融合的想法,时值中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巨大的耻辱感面前,光绪皇帝也想振兴清王朝,于是大胆启用康有为为首的改革派 。
有了皇帝的支持,维新派所主导的变法包含了:裁撤冗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创建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等举措 。
在今天看来是一场从封建到现代的跨越,但在当时却触犯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特别是成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钉,于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以失败告终,史称“百日维新” 。
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连夜逃到国外,剩下的维新人士,有的是没来得及逃,有的则是想要慷慨赴死,以死明志,其中就包括了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 。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押往刑场,犯人赴死前一定会被关在囚车中游街,从宣武门到菜市口,这一路上被围观的老百姓堵得水泄不通,令谭嗣同很费解的是,明明自己是爱国救国的有志之士,面对的却是一双双仇视的眼睛,他迷茫了 。
当囚车拉到菜市口,这种仇视的情绪更是到达了顶点,老先生背着手怒斥他们“违背祖训”,年轻人不时高喊一句“杀得好,杀得好”!有的妇女还从菜篮子中拿出菜叶子扔向囚车中的众人,有的则是抬头看了一眼随即低下头,似乎看惯了这种杀头的场景 。
在嘈杂的叫骂声中,在“义正言辞”的声讨声中,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只留肝胆在乾坤 。
或许谭嗣同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明明一腔热血为救国,为何临死前招致唾骂?
鲁迅在《寸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 。”很不幸,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就是先觉的人,彼时绝大多数百姓匮乏先进知识,他们对这种外来的西方思想持的是一种麻木的心理 。
就像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洋人拉着大炮进京,老百姓提着鸟笼子就站在一旁围观,在他们眼中谭嗣同不过是持有叛逆心理的乱臣贼子,再加上朝廷的煽风点火,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或许连犯人犯的是什么错都不知道,就跟着一通叫骂,去维护他们心中所谓的正义 。
谭嗣同的遭遇也意味着戊戌变法彻头彻尾的失败,回顾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运动:康有为义正言辞地拒绝李鸿章的套近乎,失去了朝中权贵当靠山;整个运动根本没有发动老百姓的力量,更没有根本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
直到变法都失败了,可能民众还不知道朝中刚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只靠着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就想做一番大事业,正是变法失败的原因,生在一个思想愚昧的时代,有了觉醒力量的维新人士,反而成了民众眼中的异类 。
就像鲁迅当初想要学医救人,但在日本他看到了同是中国人的伙伴目睹国人被欺辱后的麻木不仁,顿时醒悟了过来,治病治的是身体,国人的顽疾在于心,在于思想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决定用笔杆子来唤醒世人 。
虽然作为先觉者,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在根本上唤醒大众,但谭嗣同的死还是让一部分人有了思想觉醒,比起芸芸众生,他们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就像星星之火,虽然一时孱弱,也终成燎原之势 。
【戊戌六君子热血救国,刑场悲壮被处死,为什么围观的百姓却高喊杀得好?】

戊戌六君子热血救国,刑场悲壮被处死,为什么围观的百姓却高喊杀得好?

文章插图
戊戌六君子热血救国,刑场悲壮被处死,为什么围观的百姓却高喊杀得好?

文章插图
戊戌六君子热血救国,刑场悲壮被处死,为什么围观的百姓却高喊杀得好?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