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扇子的记忆,还停留在童稚时。那些炎热的夏日夜晚,是外婆轻摇的蒲扇,携来阵阵凉风,伴我入眠。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扇子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是不怎么常见了,“冷气开放”早已成了夏日最吸引眼球的一行文字。来听听黄岩老一辈人共同的记忆——小南门纸扇。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黄岩天长南路旁边的一条小巷穿进去,大约50米,尽头就是小南门纸扇的传承人施新华的家。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只见他进屋取了一条木凳和一把造型别致的刀,在门口摆好。他又张罗着拿出竹竿,靠在木窗上,再细心从箱子里取出纸扇。他一一向我们介绍拿出来的扇子“这些是以前出口日本的订单,这些是当时我们大队的作品……”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黄岩小南门纸扇,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竹出黄土岭,纸出温州城,纸竹成把扇,做扇小南门。”这小小一把纸扇,制作历史却有600多年之久。宁溪《王氏宗谱》记载,元代,其南门王姓祖辈曾在黄岩西街以制扇为业,人称“王做扇者”。多年以前,这种纸糊竹骨扇,虽无法折叠,却畅销台州、温州、宁波、杭州、上海等地。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南门那条铺着石板的小巷子里,几乎家家的营生都和纸扇相关。那时候,路两旁倒挂的竹竿上,皆插满了精美的纸扇。而房前屋后的河道里,则浸满了做扇骨用的竹子,鲜嫩的竹子将河水映衬得更为碧绿。施师傅掏出一张跌打损伤膏药,用剪刀剪下1厘米左右的小长条,包在右手食指上。“以前做扇都是用布包的,我现在图省力,就这样贴一下,防止手被扎伤。”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准备工作完毕,只见施师傅左手捏住一根长约35厘米的竹片,先将它分成几片宽约2厘米的小竹片。取其一,右手握刀在竹片三分之二处划一横,取掉竹片较长部分内部的竹簧,短的部分留为扇柄。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施师傅左手固定住竹片,右手握刀。只见他右手腕迅速起伏,轻轻往下一点,再抬起,再一点,再抬起,竹片转眼就被劈成了二三十根扇骨。
施师傅把已劈好的竹片往木桩上用力一拉,剩下未劈的部分便自动分开。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再把一根小竹条压成弓形,捆扎在把柄和扇骨的交接处。固定好扇弓后,然后取一根池麻,沾水浸湿。再依次均匀地把扇骨拉开,一片一片朝一个方向旋转摊平,连扎在弓弦上。
转眼间的工夫,一把弧线柔美且富有张力的扇骨就这样呈现在眼前。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扇骨完成之后,还要经历糊纸面、剪形状、包边等工序,一把纸扇才算完工。扇面上的图片样式丰富,有风光图、名著插画、戏曲经典剧照等,以前的印刷品没那么精致,但是这种纹路感却让这些纸扇更富味道,花花绿绿的颜色,很是讨人喜欢。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时间的长河中,任何事物都如同一朵朵沉浮翻涌的浪花,不知何时乘风兴起,亦不知何时随波消亡。当年施新华家曾日出500把扇骨,市场上的纸扇还供不应求,而今整条街坚守着纸扇手艺的,只剩下他和他的姑母二人。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岁月的潮流,翻云覆雨。曾经一度爆红,远销海外的小南门纸扇,如今却藏在小巷鲜有人知。“现在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电风扇、空调,已经很少有人再买纸扇了。”艰难的日子自然是有的,但咬咬牙也就熬过来了。扇子滞销时,施新华便售卖香火蜡烛补贴家用。
黄岩小南门纸扇|非遗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插图
“如今来我这里买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她们很多人都是踩着三轮车找到我这里,一次买个十几把回去送人或自己用,我的扇子很耐用,不容易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