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精研帝王术的韩非子,为何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四 )


书写得不错 , 学的人也很多 , 可是写书的人却是明其理却不能保其身 。 后学者又会如何呢?
其实 , 《战国策》对韩非的终场还有一个细节记载 , 说韩非子最后想要见秦王自辩未果 。 大量使用《战国策》的司马迁并没有把这段八卦写进《史记》 , 这也许是对韩非子最后的怜悯吧 。
见到秦王 , 他又能说什么呢?试想韩非子在秦王面前最后的求生挣扎会是多么屈辱、尴尬 , 结结巴巴地说一番比“出则为扞蔽 , 入则为席荐”更屈辱的话 , 场面是很难看的 。 所以 , 不给读者留下如此想象的空间 。 仰尽老同学送来的断肠药决绝死去 , 才配得上他的人生 。
韩非子和很多现代知识分子一样 , 一支笔写尽了自己的人生路 , 却也堵住了自己所有的选择 。 满纸的道理 , 大半出于极致的想象 , 却只导向了现实中的死路 。
韩非力主“当今争于气力” , 没有给“天下四击 , 主辱臣苦”的韩国留下生存的空间 。 他没有想到自己最终会死于同为“明法之士”的老同学李斯 。 没有以文乱法的儒、以武干禁的侠 , 来拯救他 。
韩非最后面对的那杯毒药 , 是他自己制造的 。 死在韩国灭亡之前 , 或许也算是种解脱吧 。 如果他能活到耄耋之年 , 还能看到大秦帝国的崩溃 。 他的政治理想并没有比他的人生走得更远 。
韩非的悲剧 , 在现代反复上演 。 20世纪所有的人祸 , 都可以在知识分子的书斋中找到源头 。 “书斋里的英雄”在纸面上纵横恣意地建构理想世界 , 却在现实世界中制造了一幕幕悲剧 。
知识分子的“理性自负”是一种现代病 , 却是韩非之死的千年余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