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周朝为何称“周”?甲骨文揭开了一段被隐藏的征服史

古公亶父 , 就是周太王 , 他率领豳(bīn)部落迁到岐山 , 在周原地区建造都城 。 由于建都于周原 , 于是他的部落名称就改为“周” , 唐代《史记正义》云:“因太王所居周原 , 因号曰周 。 ”
因此 , “周原”这个地名 , 早在周太王迁岐之前就已存在 , 既然已有地名 , 就必有为之命名之人 , 那么“周原”之名从何而来?
同时 , 周原乃是一片沃土 , 适宜生产生活 , 所以才吸引周太王定都于此 , 按理说周太王迁岐之前此地应有主人 , 那么周太王到底是如何迁岐的?
其实 , 上述问题原本很简单 , 极有可能因为被周朝隐藏了一段征服史 , 于是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 幸好甲骨文揭开了真相 。
【历史故事】周朝为何称“周”?甲骨文揭开了一段被隐藏的征服史
文章图片
先秦诸侯国的国号 , 一般都是从地名演化而来 , 更换统治者之后 , 国名往往不会改变 。 比如齐国 , 甲骨文中有“癸巳卜 , 贞王旬亡祸 。 在二月 , 在齐师 。 惟王来征人方(夷方)”等记载 , 当时纣王召集齐地兵力讨伐夷方 , 因此商代已有齐国 , 周代第一个齐国是吕氏齐国 , 后来田氏代齐 , 都是以“齐”为国号 。 而国号“周”的真正来历 , 其实与“齐”一样 , 《史记正义》的解读不准确 。
武丁时的甲骨文卜辞显示:“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 , 由王事 。 丁未卜 , 侯.......弗敦周 , 八月 。 甲午卜 , 宾贞:令周乞牛多(子) 。 ”所谓“剪(剪灭)周”、“敦(敦伐)周”、“令(命令)周”等 , 明确无误地表明当时存在一个周国 , 但商周关系非常不好 , 最后周国被商人打服了 , 所以才会出现“令周”用词 。
司马迁笔下的周本纪中 , 有一个叫崇侯虎的国君 , 他曾诬陷周文王 , 导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七年 。 但甲骨文显示 , 崇侯虎其实是武丁时的三大名将之一 , 其中有“崇侯伐周”的记载 。 可见 , 当时位于西安的崇国 , 可能是征伐周国的主要力量 。
但根据史料记载 , 周太王为了躲避狄人入侵的迁岐 , 发生于商朝武乙时期 , 而武乙比武丁晚了百余年 , 因此武丁时期的周国 , 就不可能是后来的“姬氏周国” 。 其实 , 史书上记载得非常清楚 , 周太王迁岐之前 , 他们是“豳人” , 不是“周人” 。
【历史故事】周朝为何称“周”?甲骨文揭开了一段被隐藏的征服史
文章图片
既然如此 , 武丁时期的周国 , 其统治者会是谁呢?
上个世纪 , 考古发现的一件西周青铜簋 , 上面的铭文为“周生作楷妘媅媵簋 , 其孙孙子子永宝用 。 (落款为族徽)” 。 其中 , 族徽是“周”字 , 但在周字左右两边各飘出一条垂丝 , 与姬周不用族徽的表达习惯大不相同 。 李学勤、张懋镕等学者考证认为 , 这是妘姓周氏嫁女于楷国的媵器 。
西周周公旦 , 原先姓名叫姬旦 , 但因为封地在周地 , 所以得“周氏” , 又被称为“周公旦” 。 因此 , 通过“妘姓周氏”这是一条重要线索 , 可知妘姓曾经的封地大致也在周原地区 , 由此说明武丁时期的周国应该是“妘周” 。
当然 , “妘周”也未必是最早的周国 。 《路史·国名纪甲》记载:“郮(zhou) , 《潜夫论》:‘詹、资、郮、翟 , 黄帝后 。 ’《玉篇》云:‘资、郮 , 故国 , 黄帝后 , 封在岐山之阳 。 ’所谓‘周原膴膴’者 。 顾伯邶云:‘昌意后 , 止于夏商间’ 。 ”周原在岐山之西 , 郮国在岐山之南(岐山之阳) , 大致都在一个区域 。
可见 , 在姬周之前 , 在周原或岐山一带 , 最先出现的是“郮国” , 但亡于夏商之间 , 其次出现的是“妘周” , 最后出现的是“姬周” 。 “周原”地名的来历 , 应与“郮国”或“妘周”有关 。
【历史故事】周朝为何称“周”?甲骨文揭开了一段被隐藏的征服史
文章图片
搞清楚了周原地区的“周国”兴衰 , 回头再看周太王迁岐 , 就会看到一段残酷的征服史 。
武丁时的甲骨文表明 , 商周起初是战争 , 最后周国臣服于商 , 背后折射的是周国战败 , 无力反抗商朝的事实 。 或许 , 至此“妘周”已经开始慢慢衰落 。
《周本纪》记载:狄戎攻打“豳人”时 , “豳人”部族准备血战 , 但古公亶父不忍百姓战死 , 于是迁都岐山 , “乃与私属遂去豳 , 度漆、沮 , 逾梁山 , 止于岐下 。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 , 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 并建都于此 。 司马迁的这段描述非常正面 , 几乎是一边倒的歌颂古公亶父 , 且似乎岐山这边是一片没有主人的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