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鱼食性、饵料存不同维度的变化,主动、被动间形成动态的供需关系


海河:鱼食性、饵料存不同维度的变化,主动、被动间形成动态的供需关系
文章图片
海河:鱼食性、饵料存不同维度的变化,主动、被动间形成动态的供需关系
文章图片
海河:鱼食性、饵料存不同维度的变化,主动、被动间形成动态的供需关系
饵料作为垂钓过程中与目标鱼直接接触的部分 , 关系到鱼是否吞食、上钩 , 重要性不言而喻 , 所以钓鱼人投入的精力、时间相比其他环节也是最多的 。 凡事都有两面性 , 饵料固然重要 , 但如果将饵料的作用特意拔高 , 尤其是部分钓友把效果佳的饵料当作神饵看待 , 显然是对鱼食性、饵料两者间的关系没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 , 本文便是以此为起点展开 , 一窥究竟 。
鱼食性的“变”与众多钓友的理解一致 , 鱼的食性并非固定不变的 , 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 更多地体现出一个“变”字 。 先说鱼自身 , 幼鱼与成鱼的食性差距显著:幼鱼嘴小、柔嫩 , 无法吞食质地偏硬的食物 , 相比成鱼摄食器官发育的不完善、不成熟 , 所以主要以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为食 。 值得注意的是幼鱼、小鱼的嗅觉、味觉却是异常敏锐的 , 一些散发浓郁腥味、香甜味道的食物对它们极具吸引力 , 这正是小杂鱼闹窝的原因所在;大鱼不仅仅是体积的硕大 , 意味着它的生理机能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 。 与小杂鱼相比 , 大鱼吞食干脆、彻底 , 除去因生病、冬季口轻或者被多次钩挂摄食谨慎外 , 一般情况下浮漂多是黑漂、大顿口 。 不同之处是 , 越是体积大的鱼对食物味型的敏感度越低 , 或者说不需要气味刺激鱼的味觉 , 大体型鱼偏好一些味型清淡 , 甚至是毫无味道的食物 。 笔者曾多次在水库垂钓大鲤鱼 , 饵料搭配不再讲究香、腥、甜、酸 , 直接钩刺一个颜色亮丽、外形突出的玉米颗粒守钓 , 单从饵料可口程度 , 与小鱼饵差距巨大 。
另一影响鱼食性变化主要是外在因素 , 大致分为时间因素与环境因素 。 春夏秋冬水体最大变化便是水温的高低起伏 , 鱼的食性成周期性变化 。 笔者所在的北方如山东、河北等地 , 冬季水温长时间维持在0-10℃范围内 , 已大幅度偏离绝大多数淡水鱼的最适水温 。 所以鱼通常表现得不爱游动、摄食不积极 。 即便是摄食也是动作轻缓、开口频率低 。 这时多选用一些动物蛋白丰富的腥味饵料 , 像钓鲤鱼、鲫鱼偏好浓腥 。 腥味不同于香、甜或其他味型 , 它在低温环境下能激发鱼的摄食兴趣 , 促进它们进食 , 鱼此时偏向被动摄食 。 春末、夏季、初秋则不同 , 尽管个别时间段水温偏高 , 以至于鱼为避暑四处躲藏 , 但整体水温利于鱼的活动 , 这时的鱼对食物的接受度高 , 各种味型、状态的饵料都有一定的吃口 , 区别是猛烈程度和维持时间的长短 。 比如这个时间段的鲫鱼对香腥、麦香、谷物香的商品饵料 , 发酵的玉米、小麦等比较感兴趣 , 鲤鱼则对酒味、麝香味、谷香味的食物也极其敏锐 。 时间维度上水温的变化 , 鱼的食物偏好由单一到丰富 , 周围复杂、往复循环
环境因素则更多是影响鱼的食物选择和偏好 。 笔者曾在以前文章中多次提及 , 鱼如果长时间摄食一种食物 , 很可能行程癖食性 , 这在专业的养殖场极为常见 。 塘主向鱼塘大量、长期投放颗粒饲料 , 时间越久 , 鱼对食物的依赖越强烈 , 直至最后排斥其他味型饵料 。 最后钓鱼人只能用这些“原塘颗粒” 。 同时不可忽略鱼对食物的变异性 , 即当鱼的癖食性不强烈 , 或者正处于形成阶段 , 这时的鱼总有品尝其他饵料的冲动 。 肥水塘水体充斥着大量腐殖质 , 鱼口味偏重 , 这时更适合选择一些味型清淡或本味饵料 , 而瘦水塘恰恰相反 , 气味浓郁的食物更容易引起鱼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