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贵阳煤矿村:昔日一房难求,如今房租百元一间都租不出去( 二 )


说起煤矿村的过去 , 多数房东有着幸福的记忆 。
10米一个餐馆 , 20米一个杂货店 , 50米一个小超市 , 再远一点就到了菜场……彼时的煤矿村 , 因生活设施齐全 , 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市中心的待遇 , 从早到晚 , 路上行人熙来攘往 , 热闹非凡 , 周边的小卖部也因此“日进斗金” 。
“2008年时 , 这里每天就像赶场一样的闹热 。 ”房东兼老板的刘群(化名) , 经历了煤矿村最繁华的那些年 。
刘群的家位于旭东巷的主路上 , 10多年前 , 煤矿村人流如潮时 , 她顺势开了一间小卖部 , 一天能卖两千元 , 相当于农民工半个月工资 。 除了小卖部 , 刘群还在煤矿村建了一栋5层高的楼房 , 总共有40间房子 。
那几年 , 她的房间供不应求 , 按每间平均租500元算 , 她一月房租就有两万元 , 成了煤矿村名副其实的“包租婆” 。 刘群说 , 随着人流量的锐减 , 她40间单间目前只租出去几间 , 一月收入1000多元 。
半坡上的一位四川籍房东说 , 2005年 , 她的儿子以10几万元的价格从别人手中买了这栋房子 , 后来加盖至五层 , 分成了25间房子 。 在房子供不应求的那些年 , 她一年要收10几万元的租金 。
“那时候房子好租 , 不仅租满了 , 租金也高 , 一月就有一万多元 。 这几年不仅不好租 , 租金也上不去 , 三四百元一间的房子降到了200元 , 至今还有5间没租出去 。 ”一位房东说 , 不晓得现在的人都跑哪去了 。
昔日租客买房成市民
43岁的陈民来自毕节 , 于2004年来到贵阳 。 当时发现这里电话不太普及 , 他以每月10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烂瓦房 , 开了一个电话亭 , 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
2005年 , 陈民与妻子认识并结婚 , 相继有了3个娃儿 。 2008年 , 因电话亭生意不佳 , 他又开了间黔西卤粉店 , 生意相当地好 , 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次日凌晨3点 。 2012至2015年 , 他的卤粉店日均能卖1500元 , 三年时间 , 他赚了40多万元 。2015年 , 陈民在黔西全款买了第一套房 , 2018年又买了第二套房 , 两套房都是120多平方米 。 后来 , 他又在老家建了新房 。
“这里最大的变化 , 就是治安好了 。 有一天 , 若这里拆迁了 , 我就回黔西老家 。 ”陈民庆幸自己遇到了煤矿村人最火爆的那些年 。
与陈民一样 , 55岁的王英30年前和丈夫来到贵阳后 , 在一家环卫公司上班 , 当时米是0.4元一斤 , 工资180元 , 她每月都能存点钱 。
随着煤矿村人流量的不断增多 , 王英和丈夫发现 , 大部分人都靠电动车出行 , 于是在旭东路边投了几万元租了一块空地 , 临时搭个棚专门为电动车充电 。
事实证明 , 王英的这一步走对了 , 前来充电的人越来越多 , 最多时有50余辆电动车在充电 , 挤满了她的车棚 。
在煤矿村打拼多年 , 王英后来买了两间30多平方米的门面 。 最近 , 或许是人流量减少 , 租了她3年门面的租客退租后 , 去花果园租门面卖水果了 。 王英说 , 最近几年 , 煤矿村的很多小摊去了花果园 , 主要还是那里的人流量大了 。
不过 , 令王英最欣慰是 , 经过多年打拼 , 2014年 , 她和丈夫在东山的扶风小区买了房子 , 在贵阳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
大学生的梦想起航地
煤矿村 , 同时也是一些大学毕业生梦想起航之地 。
“那时候 , 这里的芒果10元4斤 , 花30多块钱 , 两个人就能吃一顿辣子鸡火锅 。 ”6月15日 , 忆及2011至2016年在煤矿村租房的日子 , 现在住在花果园高楼里的邓荣丽 , 仍十分怀念在煤矿村的那段“贵漂”的日子 。
2011年7月中旬 , 从遵义一所大学毕业的邓荣丽 , 揣着500元钱从思南来到贵阳 , 在煤矿村租了一间带厕所的单间 。
“那是活动板房 , 隔音不好 , 我晚上经常失眠 。 ”尽管邓荣丽对房子不是太满意 , 但好歹有了落脚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