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说历史|“三星堆遗址”是夏朝的首都吗?怎么判断“三星堆遗址”的来历?

夏朝一直都是人们很关心的一个朝代 , 如果能够探明这个朝代的一些详细信息 , 将会对人们研究古代历史 , 又多一些资料 。 尽管人们常说夏商周 , 但是对于夏朝的了解却始终非常少 , 原因之一就是文字 , 甲骨文其实并非是最早的文字 , 在此之前还有其他文字 , 但是现如今却解读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因此对于夏朝的了解 , 就更少了 。 而现在有两个地方 , 在“夏朝首都”上面引起了争议 ,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夏都?
杉木说历史|“三星堆遗址”是夏朝的首都吗?怎么判断“三星堆遗址”的来历?
文章图片
《国语·周语下》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 ”又《竹书纪年》说 , 后桀伐岷山得二女而弃其元妃于洛 。 这两条材料都明确地指出了夏都存在的地理空间 。 准此 , 则目前最有可能被确定为夏都的地方当有两个:一是二里头遗址所在地洛阳 , 二是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广汉 。 显然 , 把夏都确定在洛阳或者广汉 , 形成的夏史体系会完全不同 。 确定在洛阳 , 符合大部分人的传统认知;确定在广汉 , 则将颠覆大部分人的传统认知 。 那么 , 洛阳和广汉 ,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夏都呢?
在《二里头文化与寻找夏朝无关!打破〈史记〉的历史年代框架才是出路》这篇文章中 , 笔者谈到了二里头遗址不会是夏都的三条依据:第一 , 二里头遗址所在地伊洛地区是文献中的斟寻 , 斟寻为夏人氏族名称 , 其居地并非王都 。 第二 , 如果要确定斟寻为王都 , 则《竹书纪年》“太康居斟寻”一句无法在二里头遗址落实 。 第三 , 如果确定二里头为王都 , 则在学术界主流意见把偃师商城视为汤都的情况下 , 无法形成自洽的逻辑 。
既然二里头不能是夏都 , 那么 , 三星堆的夏都身份是否就可以确定下来呢?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 下面 , 本文就在《夏与商周并行论》中提出的“夏分三段”之说的基础上来谈一谈三星堆的夏都名号问题 , 请各位批评 。
杉木说历史|“三星堆遗址”是夏朝的首都吗?怎么判断“三星堆遗址”的来历?
文章图片
一、空桑
根据“夏分三段”的观点 , 三星堆文化属于虞夏联盟政权的王都 , 为后羿所灭 。 《左传》襄公四年 , 魏庄子谏晋侯言及”后羿代夏“之事时说:昔有夏之方衰也 , 后羿自鉏迁于穷石 , 因夏民以代夏政 。
此“穷石”一名 , 亦见于《离骚》 , 而研究夏都者皆不言及 。 实际上 , 穷石就是《吕氏春秋》、《归藏》里提到的“空桑” , 在《左传》、《帝王世纪》等文献则称“穷桑” , 而《华阳国志》则记作”瞿上“ , 其音可比较今山南藏语的Khyungtshang , 意思为神鸟之居 。 这些内容 , 笔者在《神鸟崇拜与空桑传说》中已作论述 , 可以参阅 。
二、雒城
在《从周人白狄论来谈陕北石峁遗址、黄帝文化及其鹰崇拜》这篇文章中 , 笔者曾指出 , khyungtshang是古代戎族对三星堆大城的称呼 , 而与翟人有渊源的今彝语支族群则称此神鸟之城为lo33zi21 , 汉语直译即为”雒邑“或“老丘” 。 三星堆遗址所在广汉就有“雒城”之名 , 其缘故必当在此 。 从民族语言来看 , “雒城”一词是汉语和古代彝语的混合词 , 其义为”城市“ 。 如果考虑到彝族复杂的形成过程(另文说) , 实际上“雒城”一名也可以用形成彝族底层的百濮语言来读 , 其义仍然为神鸟之居 。 换言之 , “雒城”和“空桑”二词虽语源不同 , 但语义相同 。
从考古材料来看 , 汉语的“雒城”一名在西汉时期即已存在 。 1997年 , 广汉市小汉镇村民唐兴凤在石亭江河滩发现一件铁质桥墩 , 上铸铭文十六字:“广汉郡雒江桥墩 , 重卌五石 , 太始元年造 。 ”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 。 1983年底至1984年元月 , 广汉县南门外导航站在修建围墙时发现一批汉砖 , 砖上也铸有“雒城”和“雒官城墼”等铭文 。
杉木说历史|“三星堆遗址”是夏朝的首都吗?怎么判断“三星堆遗址”的来历?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