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说历史|“三星堆遗址”是夏朝的首都吗?怎么判断“三星堆遗址”的来历?( 二 )


从文献资料来看 , 三星堆地区的“洛”字在《山海经》中就已经有了记录 。 如《中次九经》说:岷江之首 , 曰女几之山 。 ……洛水出焉 , 东注于江 。
洛水 , 亦作雒水 。 《汉书·地理志上》广汉郡雒县下条说:“章山 , 雒水所出 , 南至新都谷入湔 。 有工官 。 莽曰吾雒 。 ”雒水即今石亭江 , 与湔水、绵水同为沱江三大主源之一 。
湔水 , 即今流经三星堆遗址旁的鸭子河 , 古称雁江 。 伊、雁二字上古音为邻纽旁对转 , 音本相近 。 因此 , 《国语》里的伊水完全可视为今三星堆遗址旁鸭子河的古称 。
三、阳城
《竹书纪年》和《世本》均有“禹都阳城”之说 , 说者多有据告成镇出土的属于战国时代的“阳城仓器”陶器而定大禹时期的阳城为王城岗遗址 。 王城岗遗址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 。 如果按《史记》体系理解 , 从龙山文化晚期到战国时期跨越了1500年 , 这相当于说一个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要靠一个当今21世纪的器物来验明正身 , 显然其可信度非常有限 。
在《从历史语言学破解夏代王族的自称之谜》系列文章中 , 笔者曾说明三星堆文化具有鲜明的太阳崇拜特色 , 夏人王族自称为“太阳家族” , 并说明了夏人王族自称在其延续文化中留下的历史痕迹 。 据此可以推断 , 阳城之名必当为“太阳之城”的简称 , 其名称由来当与“太阳家族”有关 。
四、历史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视野中的夏都辅证材料
三星堆遗址之为夏都 , 这还可以从多个角度的资料来进行辅助说明 。
杉木说历史|“三星堆遗址”是夏朝的首都吗?怎么判断“三星堆遗址”的来历?
文章图片
(一)从地理空间角度看
笔者在《夏代末年的岷山地震与大禹治水的传说》一文中已经指出 , 所谓的伊洛竭是由岷山地震引起山陵崩陷形成堰塞而阻断水流所致 。 及堰塞崩决而后 , 洪水出现 , 于是始有大禹治水之事 。 从地理空间来看 , 三星堆地区发生这类自然灾害事件的可能性要比二里头一带要大得多 。 并且 , 把大禹治水事件放在岷江流域来进行解释 , 也更加具有可信度 。
(二)从历史地理角度看
历史事件的展开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 , 但古代族群常存在迁移的情况 , 因此 , 在历史研究中若能捕捉包含在地名中的民族、历史、语言、地理信息 , 即能为研究结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 下面 , 我们就此略作阐述 。
1、帝杼迁老丘:“成都”名称之由来
三星堆文明毁灭后 , 成都西郊的金沙文化兴起 。 金沙文化具有鲜明的继承三星堆的特征 , 这一点为从事三星堆研究者所熟知 。 笔者在《金沙文明解码》中提到:金沙文明崛起的这一历史事件 , 在《竹书纪年》中被称为“夏启杀益” , 在《左传》中被称为“后杼复国” 。
《竹书纪年》记载 , 帝杼曾以老丘为都 。 准此 , 则老丘必当指古代成都 。 那么 , 老丘一名和成都的名称会有关系吗?
杉木说历史|“三星堆遗址”是夏朝的首都吗?怎么判断“三星堆遗址”的来历?
文章图片
从考古材料来看 , 汉字的“成都”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 而其更早的名称则为单称“成” 。 1985年 , 沈仲常与黄家祥二位学者联名在《四川文物》发表《从出土的战国漆器文字看“成都”得名的由来》 , 从先秦时期漆器铭文的演变顺序“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等对此进行了说明 。
如上所说 , 帝杼之都”老丘“一名用彝语支语言来读即lo33zi21 , 意为“城市” 。 在古代汉语文献中 , “成”与“城”通用存在大量的例子 , 如《左传》文公十一年“齐王子成父”之”成父“ , 《管子·小匡》、《吕氏春秋·勿躬》、《鲁世家》等并作“城父” 。 又比如《论语·颜渊》中的“棘子成曰” , 刘宝楠正义:“皇本‘成’作‘城’ 。 ”因此 , 考虑金沙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 , 我们有理由推断 , 古蜀人用汉语里表示城市义的”成“字来记录自己的居地 , 其实对应的就是“lo33zi21”这个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