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广网】;
博物馆里的文物“长毛”了?!
这是什么情况?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称
“在乾陵博物馆看到这两件文物‘长毛’了
是咋回事?
保存温度不到位吗?”
文章插图
网友微博图
图片当中的两件陶俑四周长满了金色的小绒毛,有网友评论,在光线的照射下仿佛一只“金丝猴”,又好像穿上了一件金色绒大衣。
文章插图
网友微博图
文物为什么会“长毛”?
据了解,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地,乾陵博物馆保存了周边陪葬墓大量出土文物,出土三彩俑、器皿、金银饰品、彩绘陶器等珍贵文物4300多件。
陕西乾陵博物馆陈副馆长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友所称文物“长毛”现象确实存在,发现后已做处理。因为这两件文物此前受到天气、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出现盐析, 呈现出网友拍摄下来的类似于文物“长毛”的情况。目前文物已经撤展,并在文物修复室进行处理和养护。
文物修复专家分析称,所谓的“长毛”其实是盐类矿物结晶。文物“长毛”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墓葬里已经形成, 这种情况无需修复;另一种是博物馆保存前没有进行脱盐,造成析出, 这种结晶可以去除。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分析,“文物出土的时候,没有去除盐分,当空气湿度增大,就出现返盐现象。发霉的问题也可能存在,有的文物在地下埋藏的时候,埋藏的环境可能有各种霉菌,粘在陶器上之后,时间长了,出土以后有可能有这种发霉情况发生。博物馆、考古队一般在出土文物时就是稍微清清土,没有考虑盐分的问题。”
【 贾文忠|馆藏文物“长毛”?博物馆回应了】出土文物如何去盐去霉?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文物修复专家文字回复采访人员,陶器由于孔隙较多,相对而言更容易发生盐析和发霉现象。彩绘陶器脱盐一般会采用纸浆吸附脱盐 等方法。
贾文忠表示,此类现象在出土文物中较为常见,也给文物出土之后的保护提了醒。
贾文忠说:“一般我们保护出土文物是用防霉剂,应该为文物喷上防霉剂。可能(文物保存的)温湿度过高,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凡是发过霉的东西,比如一张纸发过霉,放到明年梅雨季节又会继续发霉,你擦得再干净都没有用。所以出土文物要有一个杀菌的过程,杀菌之后就不会发霉了。各个文物部门要重视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可以找文保人员去处理,很简单,不难。此类现象,不是人为故意造成的,而是天气原因造成的。”
- 赵丰|让文物走进生活 文旅商共建博物馆落地杭州
- 杭州|让文物走进生活 文旅商共建博物馆落地杭州
- 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公布
- 绘本|故宫又上新了!《了不起的故宫宝贝》让故宫文物“活”起来
- 宫乐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 名家|“江山壮丽——中国美术馆藏山水与风景题材作品展”展出名家力作130余件
- 文物|兰溪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服务系统,入选全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名单
- 新发现|三星堆遗址祭祀区:6座新发现“祭祀坑”已出土编号文物11000余件
- 考古|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已出土编号文物过万 近完整器超过2400件
- 图书馆|文化观察丨利用文旅、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场馆如何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