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學|请远离你身边那些浑身“正能量”的人

_本文原题为:请远离你身边那些浑身“正能量”的人
01
这几天 , 一位小学生之死引起大家的热议 。
6月4日 , 小学五年级的缪可馨写了一篇作文 , 是关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 。
在作文的结尾 , 小可馨写了这么一段话:
“不要被表面的样子 , 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 。 在如今的社会里 , 有人表面看着善良 , 可内心确是阴暗的 。 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 , 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 ”
结果 , 被批改作业的袁老师认为没有传递正能量 。
下课后 , 小可馨从四楼跳下身亡 。
02
客观地说 , 这既是一次惨剧 , 也是一次意外 。
老师批改作业 , 并提出批评 , 哪怕是这个批评值得商榷 , 就一定会导致学生自杀吗?
显然 , 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 。
要是那样的话 , 全天下老师们就别批改作业了 , 因为一不小心就成刽子手了 。
所以 , 从法律的角度说 , 除非有证据证明袁老师在这次事件中有侮辱小可馨人格 , 伤害其自尊的过激言行 , 否则很难说 , 她要担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
但是 , 从教育 , 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说 , 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是值得商榷的 。
比如袁老师认为 , 要传递正能量 。
但什么是正能量呢?
03
有的人觉得 , 说积极的 , 能鼓舞人心的话就是正能量 。
表面上看 , 似乎是这样的 。
如果你有一个朋友 , 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 , 都能够站在你身边 , 支持你 , 鼓励你 , 欣赏你 , 为你加油 , 为你点赞 , 为你摇旗呐喊 。
你是不是很感动?是不是觉得这个朋友带给你的能量很正?
99%的人 , 或者99%的情况下 , 我们都会这样觉得 。
这是人性使然 。
每一个人在心理层面都需要被认同 , 这不仅是自恋的需要 , 也是自尊的需要 。
但是 , 只要我们稍微理性一下 , 就会觉得事情有点怪怪的 。
如果说鼓舞人心的话就是正能量 , 那和珅和大人岂不是大清第一正能量的人?
实用心理學|请远离你身边那些浑身“正能量”的人
文章图片
这么说来 , 这些年我们是不是都误解了那些拍马屁的人 。
人家不是谄媚 , 人家才是正能量的践行者 。
想想就有点凌乱 。
04
当然 , 有的人会觉得 , 正能量不是一个人嘴上说什么 , 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 。
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 , 凡事能从积极的一面看问题 , 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
这样想 , 确实更有道理一些 。
与人相处 , 要多看到人家身上的长处 , 闪光点 , 这样才会激励自己去学习 , 去提升自己 。
在这个社会上的生活 , 也要多看到那些阳光的 , 温暖的一面 , 这样我们对未来才会更信心 , 更充满希望 。
就像那位袁老师 , 我相信她在批评小可馨没有传递正能量时 , 并没有什么主观恶意 , 而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养成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
05
【实用心理學|请远离你身边那些浑身“正能量”的人】但是 , 我们还是觉得这位老师的做法有问题 。
问题就在于 , 是不是看待一件事情 , 只能从积极的角度看 , 而不能从其它的角度看?
用通俗的话说:
是不是只能说好的 , 不能说不好的?
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的话 , 那在袁老师的身上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悖论 。
一方面 , 她要求学生们正能量 , 但另一方面她身为老师又没有做到正能量 。
要知道 , 在缪可馨小朋友的那篇作文里 , 也有很多积极的一面 。
比如 , 对细节的描写 , 生动鲜活;
比如 , 对逻辑的要求 , 更为缜密;
比如 , 对问题的见解 , 有更为独立的看法 。
这些都是在作文这件事上 , 颇为积极的一面 , 但是袁老师却一点也没有看到 , 她看到的都是文章中“不好的”一面 。